清朝时期,山东为什么有那么多流民逃离大漠?
“去东方”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摆脱了贫困。移民东北的原因,当然是上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移民和积极垦荒政策,以及东北自然经济带来的吸引。但更大的推动力是华北不断恶化的自然经济环境和社会动荡,将破产的农民和难民推向东北谋生。首先,华北土地少,人口多,是移民东北的前提。清朝以后,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1840、1898和1936年,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数分别为43.63、41.29和48.88,而山东省这三年的人口数分别为207.1、246.24和256.40。河南省三年分别有147.80人、157.07人、192.52人,从全国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三年河北省分别有97.39人、165人、438+0.33人、139.35人,从全国第十位上升到第八位。(注:据张幼仪:《中国近代人口与耕地的重新估算》,《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991期。)因此,人均土地量逐年减少。据统计,河北、山东、河南、华北(1851)咸丰元年,人均耕地4.46亩,1912左右减少到3.66亩,1928后又减少到2.93亩。(注:引自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次大饥荒》,第4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耕地和人口的不平衡给华北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人们向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东北地区移民。第二,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是华北难民背井离乡前往东北的直接原因。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影响山东、河南、知止三省。在山东省,有7161个村庄,超过700万灾民。(注:袁长吉等:清代山东水旱自然灾害,《山东史记》第2辑1982。)从当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56年间,黄河决口的年份多达52年,决口263次,966个县。(注:《申报》,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咸丰四年(1854),直隶连续五年遭受蝗灾,尤其是北京、天津、直隶东北和以南地区,蝗虫遮荒,田地达到春无麦,茎秆全被吃光的地步。光绪元年(1876)以后,华北地区连续四年发生严重旱灾,旱灾遍及东北五省,受灾难民达2000多万人,10多万人挨饿。山东难民农村都是“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同速逃往金峰家庭,吃宗族亲友饭”。(注:张之洞:《张文祥公爵奏折全集》,第1卷,第25页:请赶快为光绪五年八月贵府旱灾筹款。)光绪三年(1979),直隶大旱,受灾面积广泛。“一村十口人,多年不见谷,十房五;流亡者,十室三。”(注:《不同地区农民状况调查——山东省》第24卷第16期《东方杂志》;转引自张幼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613页。1920年华北五省发生长时间大范围严重干旱,面积约271.27万平方米,受灾县340个,受灾人口约3000万,死亡50万人。1928年至1930年,华北、西北遭受旱、水、雹、虫、疫,遍及甘肃、山西、隋、河北、山东、察、热、豫各省,到处饥荒,万里光秃秃的土地。面对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不甘等死的灾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步前辈的后尘,“去东”,成为移民东北的主流。三是军阀混战等频繁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加深了农村自然经济的破产,迫使农民向东北迁徙。在近代中国,频繁的国内外战争和军事灾难。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北伐军,捻军,黑旗军,义和团都席卷了华北各省,直接或间接地给当地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1915以后,皖系直战、两系直战、国民革命军北伐等新旧军阀混战连年不断,战争灾难波及华北各省。如山东“军自称二十万,连年征战”,造成“战区(晋濮线)十室九空,丧者不能生,纷纷弃田舍家,投奔东三省求存”。1930年蒋介石与冯、阎、李的新军阀战争,双方投入兵力100余万,战争费用2亿元。战区是“一个市场,居民分散”。与此同时,华北农村经常受到土匪的骚扰。鲁西、冀南、豫东受灾最重。各路军阀队伍中的散兵游勇,不仅人数上万,而且装备着各种轻重武器,到处杀人放火,勒索钱财,路过如水洗,人和钱都是空的。“在河南所有的一百零八个县中,想找一个没有被土匪害过的村子的人都得不到。”(注:早报,1921年65438+10月20日。)在山东,“土匪无数”;其他地区的土匪也多,近万,少的,几千。在河北,“本省土匪五百万”,“河北各县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股匪,连天津、北平附近的村庄都被土匪占领了”。(注:崩溃过程中的河北农村,《中国经济》第1卷,第4、5期,8月1933。转引自张幼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902-903页。)“匪传如梳,兵传如梳”,兵匪混杂,使得农民没有生路,只好远走他乡。第四,重税和重兵迫使极度贫困的农民另谋生计。政府日益腐败,军阀混战,华北农村税收逐年增加。有人统计,河南1902的土地税增长了6.5倍,山东莱阳1927增长了近5倍。(注:引自张幼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12页。)各种附加税的金额更是触目惊心。土地税和增税是统治者尤其是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清代有羡余消费,有余粮消费,有公费消费。到光绪中期,各省正式设立田赋附加税,按粮征收或按亩分摊,以应付地方日益增加的开支。但此时,从种类和数量来看,数量还是不多的。民国以后,华北各省将原来的杂基金、附加费和地方恶规全部并入正税征收,实际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久,政府规定地方政府有权征收额外的土地税,但不能超过正规税收的30%。于是,为了支付庞大的财政支出,筹集军阀的军费,地方政府从种类和数量上加大了附加税的征收力度。此外,从省、县,甚至地方驻军、乡公所,附加税逐年增加。各省附加税项目增加到几十个、上百个,有的县附加税税率超过正常税收几倍甚至几十倍。1926和1927的附加税最重。河北、河南两省的附加税是正税的两倍以上,山东省是正税的四倍以上。(注:引自韩翔:《近代冀鲁豫乡村》,第49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张宗昌统治山东时,还在田赋上加了四种苛捐杂税:特种军捐、军鞋捐、军械捐、建营房捐,一共加了5.3元;(注:引自张幼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571页。)3月1928起,凭空增加八种附加税。每1的定期税,你要交14.56元的苛税,大大超过了定期税。(注:(日)松崎润一郎:《山东省再认识》,第213-233页,1940版。据1934 7月份调查,河北省附加税48种,河南省42种,山西省30种,山东省11种。(注:引自张幼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16页。)常年的义务兵和超定额的士兵,特别是以军务名义临时征召的,主要是实物和货币,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清朝统治者围攻太平军、捻军时,沿华北各村派出民夫、车马,急如星火,兵差重重。每年省与省之间相差几百万到两百万。民国以后,兵差重重,百姓不堪忍受。军队过边境,出钱买车马。稍一迟疑,就鞭笞甚至抓人杀人。1928之后,兵差最严重。山东107有77个县,河南112有92个县,河北、山西有县。据统计山东临沂等县差1928兵?占地面积274.41%的丁正税;冀中8县1929的兵差占常税的534.28%;河南商丘等县实际达到正规税的2339.83%。(注:王银生等编《中国北方的士兵与农民》,第11页,附录2,表22,中央研究院社会所,1931版。)20世纪以后,移民大量增加,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华北的战争灾难、赋税、兵差等人为因素。正如当时研究者所说,“河北、山东、河南人民去关,其动机较少是因为东晋局势的诱导,更多的是因为原有环境的压迫。”(注:何濂:《东三省内部移民研究》;经济统计季刊;第65438卷+0;2号)。6月1932。此外,社会意识和习俗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山东等地,有着悠久的“走东”历史。移民有的给家乡寄钱,有的带着财产回老家过年,有的发财结婚。这些刺激了更多的人到关外谋生。在胶东的一些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去关东”,甚至村里的年轻人不去关东都被村民视为不值钱,逐渐形成了“去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胶东、河北冀东,劳动力稍微充裕的时候,或者遇到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上家人,或者召集亲朋好友,涌向关东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