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人物评价论文标题如何拟
这些问题的背景极其复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标志是,这些历史人物的亲属以及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所在的政府或团体都有所涉及,这使得历史人物的研究更加感性。很多原本不难解决的问题,变成了旷日持久争论的焦点,很多本不应该扭转的问题,也被扭转了,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存在于方伯谦、严复等人的研究中。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后代和地方政府或团体希望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更高的评价,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一些纪念研讨会上说好话是人之常情。但是,科研毕竟是一种科学。历史如果不尊重科学和事实,就只能沦为一种“历史广告”,是亲人、圣贤、受勋者的禁忌。那真是学术堕落。
至于有些研究者,由于知识背景和能力的限制,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研究对象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位置,而是过于感情用事。甚至可以说,很多研究人员爱上了自己研究的对象,不仅不能疏远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些过于武断的人甚至禁止别人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说不。
上述背景和原因也使得90年代的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存在过度翻案的倾向,使得原本可以接受的结论变得不确定。如果说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一些历史人物的定罪还有拨乱反正的意义,那么最近十年的一些定罪文章更多的是搅浑水的意义,具有黑格尔所说的“正反结合”的意义。原来是白色的,他却说是黑色的。把否定之否定的研究方法作为学术创新的捷径。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者应该注意和克服的。
注意事项:
(1)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的《中国近代史1949-1979图书目录》统计,198O版。
(2)据徐丽婷、熊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论文索引1949-1979》一书统计,中华书局,1983版。
③《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第167页。
(4)历史人物评价,《历史研究》第3期,1964。
(5)《历史人物评价》,《历史研究》第3期,1964。
(6)吴晗:《论历史人物的评价》,人民日报3月23日1962。
(7)吴泽、谢天佑:《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学术月刊》1960,第1期
(8)石素园:《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五个问题》,《历史月刊》第5期,1982。
(9)于志森:《研究历史人物不能忽视每个人的特点》,《文汇报》,198410年10月15。
(10)简: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月刊》第3期,1987。
(11)降职:评价历史人物要用阶段论,光明日报,6月29日,1983。
(12)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