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要吃鱼?春节吃鱼的历史和压力。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叫“无鱼不成席”,节假日的年夜饭更要讲究用鱼,求“一年有余”的恩情。那么为什么春节要吃鱼呢?春节吃鱼的历史始于何时?压力是什么?让旧历给你介绍一下。

鱼是春节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中国南方人在年夜饭,或者其他节日、宴席上,都要上一整条鱼,而且这整条鱼还没吃,以表达年年有鱼(盈余)的寄托。有的地方,年夜饭吃鱼,要把头尾留到明年(也就是年初),以表达新的一年“有头有尾”的愿望。

每年吃鱼(剩余)的习俗自古就有,至今仍流行。这个习俗的起源在于渔民,他们世代生活在水中,长期与鱼亲近,所以有捕鱼的习俗。渔民什么时候有这个习俗?受相关地域背景、生态环境和饮食文明演变的影响,总体而言,东晋为前基期,宋代为形成期。

渔民靠水吃鱼。在船上吃饭,鱼头习惯对着大船,鱼尾对着第二条船,船脚互相吃。吃完鱼,大家都要避免翻身:因为船“三面是水,另一面是天”,所以渔民最要避免“翻身”二字。吃鱼的时候,因为有骨刺,容易断,相当于断了大船和二船的“首尾”,不吉利;即使骨刺继续,如果吃了网下的鱼,也相当于吃了个“漏底”,也是不吉利的。所以吃鱼是绰绰有余的,不够就容易犯忌。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一种习俗,成为了船文化的一种属性,即“鱼和谐,鱼吉祥,吉祥显富贵”。船要平安,鱼要丰,生计要旺,这也是渔夫的祈祷。这大概就是“一年以上”的本义吧。

但实际上,过年吃鱼的原因除了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外,还有压制邪气的隐晦含义。早在汉代,门上的钩扣就是画家画的,很多鱼都是用来辟邪的。鱼形拉手在唐代流行于家门、柜门、箱门,以示镇邪之用。这影响了后世的年夜饭吃鱼习俗。年夜饭的鱼,餐桌上是吉利的,餐桌外是邪恶的。只是后一种功能,其隐含的意义逐渐被人们遗忘。

在旧俗中,放鱼也是有讲究的:鱼头要面向尊贵的客人或长辈,以示尊敬;来访者是个书生,把鱼肚对着他,夸他肚子里有墨水,满篇文章;来访者是武将,告诉他鱼是指着他的,夸他勇敢大胆,可以当主心骨。

鱼放在桌子上的时候,要注意头朝向谁,尾朝向谁,放好后不要动。面向鱼头的人“剪彩”,面向鱼尾的人“赞助”;先两个人喝一杯酒,然后有鱼头的人动筷子吃鱼(所谓“剪彩”),然后大家就可以动筷子了,气氛热闹,充满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