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傣族人心目中代表什么?
分析:
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孔雀象征着好运,大象象征着丰收。尤其是大象,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就有饲养大象的历史。在元明时期,傣族人用大象和象牙作为重要的贡品。历史上傣族部落的酋长也饲养了大量的大象,外出游玩都要骑着银鞍的大象。
明清时期,缅甸、老挝、越南和云南边境的傣族土司经常向中国皇帝进贡。大象千里迢迢来到昆明,从西门或南门入城,住进东城大德山脚下国保寺前的象舍(在今天的经贸宾馆附近),会经过当时昆明市中心的街道。据说清朝某年,缅甸一头贡象走到这条街中间的劝学巷岔口,突然跪了下来,很久才起来。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大象跪下的地方用石头嵌入了一个大象头的形象,因此得名象眼街。这头大象大约有三英尺见方。它由浅红色、浅黑色和灰白色三种石头制成。它有一个大额头,大耳朵,长鼻子和小眼睛。非常生动可爱。大象在昆明的象舍呆了几天。休息了一会儿,它又爬起来,出了大东门(在今天的青年路小花园里)去了北京。明末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贵州盘江以东驿道上的一座道观里休息,遇到两头大象、两头小象、四头小象路过。休息喝水时,被驯服的大象会先用后脚跪下,再用前脚跪下,这样象奴就可以方便地上下象身。
大象万里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北方人很少看到这种南方庞然大物,所以经常上街看。因此,北京人把大象必经的街道称为“赖襄街”,类似于昆明“象眼街”得名的原因。大象属于内府御马监,由“掌管象室的太监”管理。刚到北京的大象先住在“外象室”,算是“待命”;当“大象训练”的空缺填满后,可以升级住进帝都的特殊大象房。这种官方的大象训练安置了一个* * *九头,有男有女,各住一个房间。他们冬天烧炉取暖,夏天在玄武门外的河里洗澡,和其他官员一样享受一定级别的待遇。驯象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礼仪仪式。皇帝每次举行仪式,都让大象披上盖有流苏和铃铛的大象毯,背上一个金瓶,两人一组站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这样站起来就跪下,站起来就站起来。在皇帝看来,远道而来的庞然大物如此温顺听话,象征着对其原主人的顺从,自然无比骄傲。
云南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养象训象传统。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十月二十六日,唐朝派往云南的南诏特使袁子到达南诏都城杨洋灞城外(旧址今大理古城),南诏王伊某出城迎敌。12头装饰华丽的大象在仪仗队前面,后面是骑兵、军乐队、警卫和步兵。云南傣族地区是大象的起源地,长期以来傣族人民饲养大象用于农耕。明朝初年,禄劝(今德宏地区)的傣族土司出行时,大象和马匹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大象身体的马鞍上装饰着银镜、银钉和铜铃。马鞍上是带栏杆的椅子,上面铺着精致的床垫,有织锦做的伞面。土司坐在椅子顶上,像个小亭子,很舒服,很威严。马鞍后面还有另一个赶象的象奴,手里拿着长长的钩子指挥,用钩子示意是要走还是要留,是要想快还是想慢;偶尔大象发脾气,不听指挥,就用钩子在大象耳朵上挂了一个钩子。都说大象的耳朵是最娇嫩的,被勾了都疼,只好听话。傣族的“象奴”曾被称为“象”。他们平时饲养照顾大象,所以只听从他们的指挥。傣族有纹身的习俗,“象奴”的腿上布满蓝色花纹,故称“象奴绿腿”。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给云南的官员下过一道命令,提到要训练几头大象,并特别注明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青腿象奴”。傣族人也用大象打仗。明初洪武年间,土司陆川侵定边(在大理州南涧县),军中大象百余头。这些战象身披铠甲,背上有防护围栏的“战争建筑”。两边挂着很多竹筒,中间全是短枪。傣兵坐在战楼里,从竹管里拔出短枪来打。战象咆哮着向敌阵冲锋,对于从未见过如此庞然大物的大陆士兵来说,确实是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