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废除科举制度的好处:

第一,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朝的解体,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解放了作为科举附庸的学校教育,各种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和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精英,改变了清朝控制教育的局面。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新的知识分子群体逐渐认识到,中国要赶上西方现代化的步伐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理念甚至制度建设,而作为腐朽的封建主义代表的清朝也不可能抛弃自己的利益而顺应这一潮流。新知识分子在一次次的政治骗局中逐渐削弱了对清政府的忠诚,最终承担了清王朝的掘墓人角色。在科举不再是获得事业的唯一途径后,知识分子逐渐摆脱了封建官僚的束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向西方学习。,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

第二,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社会文化断层,选官制度紊乱,政局更加动荡混乱。科举制度历经千年,在社会人员流动和社会凝聚力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机制,在历史上承担了整合传统社会生活、维护社会内部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在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科举制度废除后,没有及时的替代制度,使得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性不复存在,传统的士绅阶层流向其他领域,传统的社会文化载体逐渐衰落。同时,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公开、刚性、可持续的官员选拔制度,导致选人无标准、用人无尺度、为官无极限。清政府采取“自上而下任用人”的方式,连乞官出走、任人唯亲、任人唯亲等弊端也愈演愈烈。这就导致了官员腐败的加剧,社会关系的长期对立和无序。

废除科举制度的弊端;

1.科举是在“时间”而不是“制度”上被废除的。由于清末对科举的评价是片面的,新中国成立后科举制度被批判为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支柱,科举制度作为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然而,一个世纪后,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传统社会万恶之源,还被西方改造,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选拔公务员制度。科举被废除是因为后来科举考试的内容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八股文拖累了整个科举制度,而不是因为它的制度太差。清政府在1901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考试风格几乎完全转变。但由于科举的向心力很大,阻碍了新学校的建立。晚清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在西学东渐、外国势力强势介入的情况下,科举制度依然被废除。这充分说明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晚清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制度本身的废除。

2.科举制度的废除过于迫切,科举制度的废除应该是渐进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但作为一个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辛亥革命后成立的革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在“五院”中设立专门的考试院,掌管考试权。各种规模的官员都必须参加考试,无论是选举产生的还是任命的,他们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有效。欧美的公务员制度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可见,科举制度仍有保留的部分,清末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切断了历史的联系,也导致了选官的混乱。如果当时清政府采取稳妥有序的方式推进科举制改革,在逐步废除科举制的同时,建立新的教育机构和相应的配套设施,解决社会流动问题,特别是知识分子向上层流动的问题,或许结局会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