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音乐高度发展的时期。周朝的君王都非常重视音乐,把“乐”和“德”作为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两大法宝,实行“礼乐治国”。这一点从孔子当时的一些言论就可以看出来。孔子认为,音乐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要“以诗、礼、乐为基础”。
随着统治者对音乐的高度重视,音乐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雅乐。这种高雅的音乐是由一个钟鼓乐队和一个歌舞表演组成的,宏大而豪华。从《诗经》和《楚辞九歌》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和繁荣。从商周到秦汉,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约4世纪至10世纪)的音乐。这就是中国音乐的成熟。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创造了音乐国际化的新音乐风格。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隋唐时期的歌舞大曲。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唐朝,唐朝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歌舞大曲。
隋唐,政权统一,经济繁荣。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来文化,为音乐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到了唐玄宗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辽宋金至明清时期(约10世纪至19世纪)的音乐。这是中国音乐的收尾时期。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戏曲和中国曲艺的发展。在中国戏剧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京剧被尊称为“国剧”,外国人则称之为“中戏”。这一时期,由于商业盛兴,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与普通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联系,呈现出世俗化、社会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除了戏曲和曲艺外,主要表现为百花齐放的局面,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尤为迅速,如朱功调、号子、民歌、天信、花儿、鼓吹、打击乐、弦索等各种民间音乐形式。乐理也不断完善和丰富,如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成为世界现代乐理的基石。这些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个时期是清末以后的时期(19世纪末以后),是中国音乐的新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东西方文化相遇碰撞,中国的音乐艺术翻开了壮丽的新一页。萧尤美、李叔同、沈心工等一批如今熟知古萧、对中西音乐有着深入了解的新音乐人,成为了新音乐运动的助产士。数以千计的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在抗战救国的狂澜中脱颖而出。除了歌曲创作上汪洋大海般的丰收,交响乐、合唱、歌剧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其中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抗战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