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立多少年了?
从秦到清,成都的行政区划变动频繁。秦汉至南北朝各朝实行县制,成都一直是蜀郡所在地。自唐代以来,行政体制实行道(省)、府(州)、县三级。到了唐代,蜀郡改为成都,又引出成都、华阳、新都等十郡。虽然其所辖行政区划时有变动,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清代成都、华阳、新繁、双流、新都、郫县、温江、金堂、冠县、彭县、崇宁、新津、什邡及重庆、建州、汉州三州属成都管辖,与现在的区域接近。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四川省分为川西、建昌、永宁、嘉陵、东川路、川边特区。成都所在的四川路,辖成都、华阳、平武、江油、茂县、松潘等31个县,包括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藏族自治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也是四川路政的所在地。民国十年(1921),成都、华阳两县市区划分合并,设立成都市公署,隶属省政府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撤销省级行政区划,各县直辖省会。同年9月1,成都市公署改组为成都市公署,成都正式成立,与同时成立的重庆市一起,由四川省政府直接管辖。当时的成都全城仅限于成都地区,城墙外东北不到三里、西南两里的区域,有东、西、南、北、外东五个市辖区。这就是现代成都的开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中央军入川。为了加强对四川的控制,四川省分为18行政监察区和西康行政监察区,其中第一行政监察区覆盖成都、温江、华阳、双流、新繁、郫县、新津、重庆、新都、崇宁、冠县、彭县等12县,大致相当于解放后温江特区的行政范围。此后,成都的建设不断加强。民国三十一年(1942),成都设立8个市辖区,* * *辖32个镇,总人口40万,总面积14.5平方公里。34年(1945)撤销镇级建制,新设六区。到目前为止,成都有14个辖区。这种模式一直保持到成都解放。
建国后,65438年至0950年,成都为川西行政区驻地,市辖区数调整为8个。8月,华阳县1951、3个郊区乡(青龙、司马、西城)和19个村(苏晴、城区、太平)及4个乡(包河、永丰、德胜、龙兴)和1个桂溪乡纳入成都市,市辖区调整为6个。1952四川省建制恢复后,成都成为省会。同年,成都县撤销,天回、城区、太平等3个乡镇划入成都第三区。1953,市辖区调整为5个,分别为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龙潭区、万年区。1955年4月龙潭、万年区并入成都郊区,19年2月望江区并入东城区。温江县1956苏坡、苏晴乡,郫县苏坡桥镇、文佳乡6个村,郫县互助乡14个村纳入市郊区。1957年,华阳县三圣乡4个村划入胡阿祥乡,进入该市郊区。经过多次调整,市辖区被划定为东城区、西城区和郊区。1960年划入金堂县华严、大同公社和新都县弥牟公社,设立青白江区;同年划入华阳县西河、红河、大面等4个公社和建阳县大兴、龙泉等6个公社、镇,设立龙泉驿区。温江县簇桥公社、华阳县胜利公社、三生公社、冠县太平公社(实际划入1958,1960划转)4个公社进入市郊区,郊区更名为金牛区。1964金牛区苏坡公社、金牛公社一部分划为市政府黄田坝办事处。1976年温江地区的金堂、双流两县归成都管辖。同年,简阳市洛带区划入龙泉驿区,仁寿县吉田区划入双流县。此后,成都形成了两个城区,三个郊区,两个县,以及一个市政府办公室,直到1982结束。5月,1983,温江地区(除广汉、什邡两县)与成都合并,实行市辖县制。行政区域辖五区(东城、西城)。金牛、青白江、龙泉驿郊区)、12县(双流、温江、郫县、新都、金堂、彭县、重庆、冠县、新津、大邑、邛崃、浦江)、1街道办事处(黄田坝)。1987,黄田坝办事处变更为西城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了使城市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工作的特点,改变城市面积太少、管辖范围太大、人口太多等不适应城市发展客观要求、不利于综合管理和城乡一体化的弊端,加强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繁荣。1990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区划调整方案,将原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改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区,采取城乡结合、只取乡镇的体制。区划布局趋于合理,过去圆形包围、城乡交错的局面基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