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探源

飞天中华姓氏族谱溯源郭寻根访阳曲!

郭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有四个起源。相传有和郭之二人,是最早有记载的郭人。商朝的郭崇被认为是郭的另一个祖先。周代郭的后裔是今天郭最大最重要的家族。据史书记载,东周时,平王曾给郭枢的孙子郭安下过阳曲令。国之令称国公,又因谐音,故称国公。固阳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是郭出生和扎根的地方。

初春的太原乍暖还寒,夜晚的一场春雪让这座北方古城更加妖娆。带着寻找郭祖根的热情,太原市CPPCC文史委一行7人冒着风雪,驱车北上,来到太原市东北部的阳曲县。

太原是中国汉族先民聚集的地方。全国最著名的姓氏,发源于太原晋阳(今晋源区),后传至海南,成为天下第一大姓,故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至于郭,也是汉族最流行的姓氏之一,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16位,祖籍也在太原市阳曲县。

说起郭的历史,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同路人王老,是一位对姓氏颇有研究的文史学者。他在闲暇之余给我们讲了郭姓的由来。他说,中国先秦时期的姓和姓不是一个东西,到了汉代以后就成了同一个概念。例如,姓郭的不是姓,而是姓。先有姬姓演变为郭姓,后有同姓同姓,故称郭姓。

历史上“三代”之一的周朝是由姬姓建立的。周武王纪发坚在周期间采用分封制,使其叔父郭枢为西国诸侯,中国为东国诸侯。西国位于禹国和郑国之间,在陕西省宝鸡市,东国在河南荥阳。东移洛阳后,把西郭赏赐给东移时护送赶车有功的郑,西郭死了。王萍的举动引起了许多附庸国的不满。几年后,逐渐繁荣的楚国想在北方争夺霸权,于是以武力威胁周王室,并以王萍灭东郭为借口吞并了国的土地。周天子被的威势所慑,不得不找来郭叔后裔孙国的序,把他封在阳曲作为一种补偿。又名“郭公”,是郭姓的始祖。

同车的小杜问:“有人给了郭旭一支阳曲。他姓郭,但不是郭。阳曲应该是郭姓被重封的地方。怎么就成了郭姓的源头了?”

王老不慌不忙地说:“郭和郭发音一样。郭序封阳曲后,郭变郭,郭序成郭序,于是郭序成了郭姓的始祖,阳曲成了郭姓诞生和扎根的地方。”

30公里的路程在人们的交谈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汽车停在阳曲县政府门前,县领导CPPCC在楼前迎接他们。“春雪不积累时间”。大雪过后,阳曲外的农田一片白茫茫,只有屋顶和城内的屋脊上覆盖着一层带着水气的白色晶体。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没有下车,在县里同志的指引下,直奔郭纪念馆所在的“东南洼”村。CPPCC县的同志告诉我们,在阳曲很难找到与古虢国和虢国公有关的文物。只有东瓦村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郭氏宗祠,现已辟为郭氏纪念馆,里面供奉着郭氏家族祖先的牌位,是郭氏家族的人寻根祭祖的必去之地。

东南洼村离县城不远。途中参观了隋唐时期的汾阳城,阳曲古郡遗址。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古老的汾阳城已难寻昔日的辉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倒塌的古城墙和传统民居,只有古老的“木井”还是古老的历史遗迹。据唐代《元和县志》,“(汾阳)县,所以牧婧城也是东魏孝景帝所建。城中有井,以木为箍,故名。”原来古城始建于北朝,因为城的一半是用木箍砌的,上半部分是用青石砌的。由于年代久远,井口青石上留下的绳印多达24处,最浅的有2厘米,最深的有9厘米。当地人传说这口井也叫上佳井。当年建井时,由于土质疏松,井水经常损坏井壁,轻则混合,重则井壁坍塌。一位姓尚的建井人找到了一种新方法。按照制作木桶的工艺,把井壁做成木箍,既防止井壁坍塌,又能保持井水清澈,使木井使用了2000多年没有断过。阳曲在隋开帝十六年(596)以前是阳曲县,后改名汾阳县,后改名杨志。唐初恢复阳曲旧名,宣改汾阳郡。这口木井是阳曲古城千年历史的见证。

在牧婧市以北几英里处,你会到达东南洼村,它位于汾河的支流杨兴河的南岸。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说村里的原住民都姓郭。后来他姓迁入,现在村里140多户,还是以郭姓为主。郭纪念馆是在郭氏宗祠的基础上修建的。它坐北朝南,坐落在村子西边的黄土坡上。它是一个占地两英亩的三级庭院。同事说,正门前有一棵几百年的古树,去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现在只剩下一根粗大的树干,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中级人民法院的祖庙。祠堂是明清时期的硬山建筑,堂内有远祖郭忠、始祖郭旭和名祖郭子仪三尊塑像。祠堂顶上有《人文始祖》、《武伐周》、《郭忠立开国》、《封阳曲序》、《仪王之子》等九幅画。摘要记述了作为黄帝子孙、姬姓分支、河南立国、阳曲始端的郭,几千年来的迁徙沿革历史。

陪同我们参观祠堂的前村支书老先生说,阳曲县郭姓较多,既有以郭命名的郭家堡,也有、北社、南社、大埔等郭村。国内外郭姓大多以阳曲为祖根。历史上著名的郭氏家族,如三国时因官名郭嘉而出名的颍川郭,唐代因名而出名的华阴郭,东汉时因郭泰而出名的长乐郭,冯和京兆郭,都发源于太原阳曲,合称太原郭,为正宗郭。

郭世代居住在东南洼。他以前是村支部书记,村长。现在他老了,不再工作了。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安度晚年。谈起郭的文化,老人很开心,滔滔不绝。据他说,郭家有很多英雄,其中汾阳王是一个享有盛誉的人。有人说郭姓起源于山西汾阳县,因为祖籍在汾阳,其实不然;要认定郭氏家族的祖根,首先要了解汾阳县名称的历史渊源。汉代的汾阳郡即后来的阳曲郡,唐代重用汾阳之名。中国古代,山南之水为北,汾阳为汾水之阳。最早的汾阳郡在现在的阳曲县,汾河以北。今天,汾阳县在汾河的西部。明朝以前叫西和县,直到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才改名汾阳县。这两个汾阳县相距数百里,不能混为一谈。

老人接着说,郭子仪是在商元二年(761)被授予“郭子仪”称号的。郭被封,是因为古时候有个规矩“封一城,必得姓地”。郭的祖籍是郭被封的汾阳(今阳曲),于是得到了“汾阳王”的称号,而这个“汾阳”与明朝的汾阳(今汾阳县)没有任何关系。

时光荏苒,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东南洼村。午饭后,县委CPPCC同志提议去参观柳林河汾河二库景区和玄泉古寺。由客人决定,于是我们放弃午休,驱车直奔阳曲西山。

阳曲所属的柳林河汾河景区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景区内有新建的汾河二库大坝、悬泉古寺、西山险峰、碧波荡漾的山清湖——汾河二库,其中最著名的是悬泉古寺和古寺栈道。古寺嵌于峭壁之间,覆以危崖石檐,旁临滔滔汾河。一条只允许一个人走的栈道曲折蜿蜒,一会儿戳出山与山之间的缝隙,一会儿又突出到悬崖之外,把游客直接引到古寺的后院。据当地人说,走在现在的栈道上,其实已经接近危险了。当年的栈道叫“吓老吓母”。

关于玄泉寺,《阳曲县志》载:“玄泉寺,五体崖地名,又名七佛山,有一条小而险的路,上至崖,下至临汾水,有七座佛寺从陡崖垂下,名为‘玄泉’,有宋崇宁题字。”然而,宋代的石碑早已不见了。只有历经风雨侵蚀的明代万历年间立的“重修古寺悬泉寺碑”石碑依稀可辨:“有晋阳城,此处干边有两宅,官柄上下山,亦称古寺悬泉寺。”至今不清楚这座寺庙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现存的寺庙是明成化三年左右重建的。山门前第一景是“挂泉滴”。清澈的泉水从20多米高的悬崖上滴下,形成瀑布,游客们都在这里跺脚、玩耍、拍照。山门入口是伽蓝寺、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寺、阁楼、七佛阁和980米长的古栈道。逐一观看,各有特色,可谓融古、美、奇、险于一炉。

阳曲县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景点,如金代建造的布尔寺、无珠堂的大王庙、开化寺的金代彩塑、石岭关的古杨光栈道、神奇的鲁班斧试石、古柏茂密、泉水潺潺的三藏古寺等,难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如果不亲自踏足,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妙。

天将黄昏,鸟将归林,带着萌萌的游子,我们完成了郭的寻根之旅,坐车跳进了茫茫群山。

希望以上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