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镇的历史和文化
张太谷墓:城隍庙西侧空地上有张太谷墓。相传是元末张士诚的妹妹,死后葬于此。陵墓四周,用石头建成,墓址极其广阔。老家的人误认为是道士坟,这是没有根据的。抗战时期,该墓被日伪军拆毁,现已开垦为农田,一切痕迹已荡然无存。
月谷墓:月谷墓位于该镇北街的基底上。相传是明朝胡月谷为救海瑞,灭奸有功,死后建墓。
宝琴寺:全称宝琴惠崇寺,现为邮局和房地产公司所在地,三棵银杏树仍留在原寺内。宝琴寺建于北宋。明朝永乐、崇祯年间,主持僧都将其扩建。寺内有一尊钟松,铸造于郑和年间(111-118)。它毁于明朝初年。嘉靖年间,集资重铸。钟声悠扬,引人入胜。《南沙八景》中,诗人顾明顺写了一首《颂夜钟》诗:“金轮阁老僧,青苔蚀碑,字迹消;我听见钟快要断了,老树的影子在沙沙作响。”
和舍寺:相传是元末俞宗范待客之所。明初改为祀武将的庙宇。寺旁有三棵古银杏树,银杏树名为佛指甲,糯香四溢,原树至今犹存。解放后,此庙改为和舍小学。
经理庙:经理庙位于东本镇东升桥南。晋朝七日供奉,宋代封为诸侯。它已被拆除,建为私人住宅。
古碗:民国二年(1913),开白猫池时,在镇东北李三赵家滩附近发现两个古碗。考古学家一致认为这是宋代的古董。民国四年在南京博物展展出,后入选世博会展出,获二等奖。展后没拿回来,现在不知道怎么办。
韩平: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兀术率十万金兵南侵,韩世忠起兵御敌,在黄天荡大败兀术。韩世忠的部队驻扎在这个镇的西门街。每个士兵都奖励了一瓶酒作为他抗敌的功勋。吃完后,酒瓶全部扔进附近的河里,在河底的淤泥里埋了很久。1958,农民挖河泥积肥时发现很多酒瓶,但完好的很少,被称为“韩瓶”。这种瓶子质地粗糙,呈橄榄形,色泽紫褐色,现为常熟博物馆收藏。
姚婷:明朝崇祯壬午年(1624),京官姚汝华(唐智人,太仓籍秀才)晚年退隐,在集贤桥以东唐智东街姚家角嘴建宅。其中有一大殿,面积为98.4平方米,绘有建筑物和雕梁画栋,形制古朴,名为尧殿。留下来。如今,它被用作唐智供销社竹子、农药和化肥门市部的仓库。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独山桥:原名“渡口桥”,横跨白茆塘。清朝光绪初年,行人都是靠渡船摆渡。每次他们过河,每个人都要付一个铜币的渡船费。过了两三年,用桥脚下的柏树和甲板上的栏杆搭起了一座木桥。它被命名为“渡口桥”,方便行人。为纪念建桥人乐于行善,改名为“独山桥”。光绪二十五年(1899),当地民众集资重建。民国三年,白猫塘直通车后,由于水流湍急,不到两年桥就被急流冲垮了。此后,行人仍用渡船摆渡过河,该地仍叫渡口桥。
军营基地:明朝嘉靖年间,西南风紧的时候,倭寇经常乘船沿河抢劫。我的家乡靠近长江,经常遭受日本海盗的侵扰。王朝派来的将军戚继光就驻扎在这个镇的东升桥东头,因此得名军营基地。
修缮中的书院旧址:清康熙年间,知县李隆若将唐智镇的一座祠堂改建为社校,祠堂正在修缮中。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康吉田设为普通书院。咸丰十年灭。光绪六年,村民徐垚集资重建。光绪二十七年,改为二等小学。1952唐智区人民政府将在书院旧址建设新校舍,供唐智初级中学补习班使用。它曾经是唐智中学校舍的一部分。面包是生命的支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唐智的农民因为没有土地或土地很少,只能过着半饱的生活。农作物产量低,租税重,交了租税后所剩无几。如果收成不好,情况会更糟。在我们高国,棉花和小麦都有种植,以大、元麦为主,经常吃麦麸米、小麦面粥。在低乡的大米产区,我们经常吃两粥一饭,也有三顿全粥饭。青黄不接的时候,我经常吃草头、南瓜、麸皮等煮的糊状食物。主食是泡菜,菜肴是腌萝卜。农忙的时候买一条咸鱼要好几天,鸡蛋是一道好菜。只在节假日买些鱼,很少去市场买菜。土改后,我区农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63后,农民口粮年均收入达到600公斤。棉农由国家供应充足的口粮。1982年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稻区农民有余粮,用作粮食的鱼、肉、禽、蛋进入普通家庭。逢年过节,菜肴丰盛。喜庆宴席有凉菜、热炒、鲜汤、小吃、烟酒,奢靡之风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