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南京的重要历史事件。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开始转变,私有制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社会生活的观念也从嫉妒和抑制财富转变为崇拜和推崇财富,而理论界则对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这些变化正悄然影响着研究者对王安石“灭抑兼并,均贫富”的变法思想的思考。思路集中在两点:第一,他们批判王安石企图通过“略集轻重之权,还之于民”来实现“灭并抑并”:“灭并抑并本质上是国家利用政治权力排斥一般兼并,自行兼并。
”[80]“经济政策的倒退主要表现为* *对经济事务的强力干预”。
[81]改革“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盈利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制发达,对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82]第二,指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毁抑兼并、济贫”的措施,不仅未能毁抑兼并,反而加重了“贫”的经济负担。
[83]这些新思想显然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2)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学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新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
虽然王安石及其变法也得到了积极的评价,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不同,20世纪上半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和时代的肯定与梁启超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