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的历史演变
夏朝管辖范围为向荣帝居住地。境内龙山以东为居住地,以西为坤逸居住地。商朝末年,东南先后建立糜(今灵台县)、阮(今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 * *(今泾川县)等国。西周时期,属于周人生活和死亡的土地。西周初年,糜、阮、* * *等国都向周投降,在此灵台县建灵台。
春秋时期,境内为乌什和伊曲郭蓉的领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攻戎,“利十二国,开万里”,属秦。
战国秦惠文王,袁庚六年(前319),设泾阳、乌石(今平凉市)、拐(治所不详)三郡。十年(前315),秦攻伊渠,取二十五城,势力日益壮大。
秦赵翔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定都陇西县(治今临洮),今静宁、庄浪两县属陇西县。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夷曲”,置北地郡(今宁县),今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四县(市)及华亭北部属之。后来疆域分属乌氏和阴密(今灵台县,为前米国所改)(阴密县,士多以为汉郡,谭启祥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为秦郡,故取之。)、朝那(治宁夏彭阳县西部,属今平凉市西北)和泾阳(治今平凉市安国乡)4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统一全国,全面实行郡县制。除华亭和崇信南部外,全区属陇西、北地两县。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设鹌鹑郡(治少斋原在今灵台县)。此外,还有卢希安郡(治今,崇信),设置时间不考。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两级。汉高祖刘邦第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一月,设阿阳郡(治今静宁南)。汉武帝丁原三年(114),安定郡设在北地郡(今宁夏固原),天水郡设在陇西郡(今通渭县)。元丰五年(前106)设十三刺史部,辖郡。龙山以东各郡,除鹌鹑外,均属朔方刺史北地郡,而现在华亭东南下属尤福丰所领导的郡,多属凉州刺史安定郡。龙山以西,静宁、庄浪两县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管辖。
安定县涵盖21县,下辖乌氏、泾阳、朝纳、阴密、卤、林箐(今泾川)、阴坳(今陕西省泾川县与长武县交界处)、安定(今泾川县东北、镇远县东南)、积德(今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
北地郡领10郡,辖今境内1郡(自汉代以来,行政区划记录较为完整,但建郡时间有所欠缺。据李道元《水经注》和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今华亭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位于安民县,子同治鉴注为“石成二年(前15)”,东汉安帝五年(1165438)。
平帝二年(公元2年),在今天的华亭设置安民县,东汉3郡迁入时废弃。辛莽天丰元年(14),又一天,水军被补为荣军。阿阳郡被分成两部分,并被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外,乌什县改名为吴婷,岳石路改名为岳顺,不久又恢复了这一制度。
东汉初调整行政区域,原北地郡的鹌鹑划归安定郡。乌什、泾阳、潮南、银米、卤、林箐、安定、银茂、吉德、岳石路、安民县属安定县管辖。建武六年(30),光武帝废安定、聚德两县,其地并入林箐。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更名为汉阳郡,辖甘肃西部的阿阳县。
安帝雍五年(111)三月,安定郡迁至杨梅(今陕西武功县),舜帝雍四年(129)九月,安定郡恢复原制,迁至林箐(今泾川县西北水泉寺)。原来的高平县也迁到了泾川县。那是废景阳入朝的一年。居住在吴起的华侨位于泾川县东部。潮纳县由彭阳县迁至林箐县。三水县华侨被安置在今天灵台县梁园。卤、月氏、安民、银米等。都丢失了。
汉灵帝钟平五年(188),宜淖郡迁至京兆新丰(今Xi安东北临潼县),其地并入吉瓦郡。兴平元年(194),汉献帝在吉安县设新平郡(治县)。建安十八年(213),凉州各县并入永州。季承和阿阳属于永州市汉阳县。三水、林箐、武陟(原武陟)属安定县。后来三水县废弃了。
三国时期,这一地区属于魏国周勇。魏元帝靖远三年(262),泾川地区的乌氏、林箐、朝那、灵台地区的音密(时将重置待考)均属安定郡,灵台地区的鹌鹑属新平郡。今华亭属扶风县;今天静宁县的阿阳和季承,分属广卫县和天水县。
西晋初,这一带仍属永州。林箐、朝那、乌石和都禄(都禄,新建)据说是古筝峡的水源。《晋书地理》有此县之名,弃之时间不详。)(今平凉市首府芦山附近),音密、鹌鹑(隶)属安定县。
晋武帝五年(269),周琴位于雍、梁、梁三州,太康三年(282),周琴并入雍州(迁址时间待定),成为周琴天水郡的一部分。广卫县改称略阳县,辖林微(今天水市东北)、阿阳县,其县界和今庄浪界属略阳县。
十六国时期,这一地区的疆域主要由前赵(汉)、后赵、前秦、后秦和大夏所统治。景宁曾隶属于西秦和梁倩。
赵初以前,安定郡尚在,辖鹌鹑,属永州,现辖泾川、灵台、崇信、平凉、华亭北部。东晋泰兴二年(319),陇东县(辖今陕西省陇县、华亭县)分为安定县、扶风县,现在的华亭县、崇信县属于南部的陇东县。季承仍属天水郡。梁倩张茅在位时,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周琴恢复为季承郡、天水郡。赵元年(327),全境属今天水县、陇东县、安定县、略阳县。
秦朝以前,苻坚迁居永州,以求稳定统治。永兴二年(358年)“昭平郡设鹌鹑”,今属灵台郡;前秦甘禄二年(360),调至永州,后返郡。银密县属永州,鹌鹑属昭平县。建元十二年(376),前凉灭,后置于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治宁夏彭阳郡。今天,平凉市的大部分,华亭和崇信北属于它。
季承仍属周琴天水县;今庄郎静仍属略阳郡;西秦重新开始元年(409),攻下略阳县,攻克水罗城。
后赵时期,天水、略阳、安定三郡与前赵属同一郡。秦朝以后,秦州统一略阳郡,永州领安定、平原、平凉三郡。夏,原安定、平凉两县隶属凉州天水郡。夏圣光元年(428),皇帝何厉安定驻平凉。次年,平远县位于平凉市东部。颐脑县从陕西临潼迁到平凉市十里铺镇曹湾。郡县共治一处,平远郡领一敖。
南北朝时期,现在的辖区先后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
北魏姬神三年(430),荆州(治林箐)辖六郡。安定县领导安定、林箐、潮南、乌什四县。今华亭、崇信属南部陇东县,耀德县、高平县属新平县,昭平县(陕西省灵台县、长武县交界处)辖鹌鹑县。北魏初,在今灵台县百里镇设石塘县,无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郡为郡,属安定郡。同时恢复阿阳县(归庄浪县),隶属周琴略阳县,失于季承县。孝明西平二年(517),分析鹌鹑郡位于东阴郡,平凉城即现在的灵台郡,属平凉郡。殷密至今仍在灵台县。
泰昌元年(532),孝武帝在华亭县设华亭镇。
西魏时,这一带有总政(又称将军府),治安固定,先后治理荆州等五州。安定县(公安县)与和平梁军县(仪陇县)同属靖州。庄浪县隶属于北周琴安阳县(今秦安县)。文帝元年(535),省邻泾县,安定县由高平城移至荆州市,新设吴安县(在泾川北部,原属泾县)和吴安县,郡治朝南,鹌鹑县移至灵台县东南,属昭平县。费帝元年(552年),东音绵县改为县,今灵台县隶属东南。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新设平凉县(治),今属平凉市部,划归原州长城县。废昭平县,与鹌鹑县同属安定县。
文帝三年(583),全国弃郡立州。607年,杨迪大帝大业三年,废州设县。
大业元年(605年)析鹑置灵台郡,随即将省灵台并入鹑;还有一种分析是,安定县和张继县位于梁园县(治今灵台县西梁园乡),华亭县位于今华亭县。
安定县(今泾川县北)辖安定、鹌鹑、银坳、梁园、潮纳、林箐(迁镇远县)、华亭7县。恭帝怡宁二年(618),复置灵台郡,与鹌鹑郡同属林州。安定县改荆州,梁园县属之。如今的崇信县隶属于银安县和梁园县。平凉县属袁州。
帝初阿阳入岁,大业三年仍属周琴。周琴废除后,隶属天水郡。庄浪县现辖季承县、龙城县(原略阳县境内)。
唐初,郡改为州。太宗即位后,全国分为10路。这个地区管辖的大部分领土属于关内公路。平凉县和崇信县属于北方的原州;殷芸、丁安、梁园属荆州;现在大部分的祭祀区都属于殷芸和梁园。华亭属于龙州,龙州在上个世纪属于周琴。如今静宁北部和庄浪部分地区变成了牧场,归南牧管辖。
贞观元年(627年),灵台省入麟游,属周琦,林州废;鹌鹑郡属荆州。朝那县在前、后两省合并为安定、林箐。贞观二年,新平(今陕西省彬县)、安定、鹌鹑三县,迁至陆毅县,属靖州。改华亭为龙州。武则天于686年改华亭为汀川县,705年即中宗神龙元年改华亭县。
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四月,北地被任命为关面试使,疆域增加12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县。今辖区改为安定县,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县。灵台县已从麟游迁来;废弃鹌鹑县,其版图并入灵台县。改鄞面县为袁攀县,均属安定县。
肃宗至德元年(756),安定县改为保定县,仍属安定县。甘源元年(758),安定县改保定县,后县改州,原县不变。甘源第二年六月,荆州归属宁滨。此后,县建制被废除,州及以上由监察机构改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广德元年(763年),龙山东西两侧均被吐蕃淹没,但灵台县仍属唐朝管辖,行省袁攀县并入梁园县。大历三年(768),唐朝收复靖州城,原州由靖远任命的马林在灵台县百里城设市。德宗贞元四年(788),恢复平凉郡,建崇信城,成立崇信军。十一年(795),袁攀县恢复原址。贞元十九年(803),灵台县白理成华侨聚居的兴远府迁至平凉市。宪宗元和三年(808),行辕府迁至林箐(今镇远县),华亭并入九原县。元和四年,魏州设省平凉县平凉。玄宗光明元年(880年),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兴州改名为潍州,仍统治平凉。
至唐末,这一带原来的靖远军节改为张艺军节,辖荆州、潍州、梧州(从今武都到袁攀,即今十里铺镇曹湾),县制包括梁园、灵台、保定,均属荆州。
今天静宁、庄浪两县被吐蕃占领。
开平二年(908),荆州、潍州、梧州被分。
晚唐同光元年(923),益州设在华亭,到了末代皇帝清泰元年(934),今天的大部分领土都属于晚唐。时至今日,静宁、庄浪仍在吐蕃控制之下。清太二年,平凉郡恢复安国、吴耀两镇,初属荆州,晋末高祖天府五年(940年)改为潍州。汉朝以后,建制不变。第二周,太祖二年九五五年,恢复华亭郡,与益州同治。贤德五年弃梧州,归袁攀县,改潍州。潍州领导平凉和袁攀两县。
五代末,今属京州、潍州、原州、益州为我使张艺军所辖。今荆州领保定、灵台,潍州领平凉、袁攀,益州领华亭。
时至今日,静宁、庄浪两县仍被吐蕃等少数民族占据。
宋初,沿旧制,至太宗,州内设道。张艺军节改名为彰化军节。这片区域一开始属于庆丰路,仁宗李青元年(1041)改为靖远路。
宋太祖干德元年(963年),位于崇信县,初属勤丰路凤翔府;甘德二年,葛龙山三镇设在安化县,现治华亭县西北(安化县,新修《华亭县志》:《华亭县西北析》)。关于它的治疗有两种学说,宁夏静园说和庆阳说。),属于益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益州改为益州,淳化年间(990-994),崇信改为益州。宗申熙宁五年(1072),益州被废,其县属威州管辖。
真宗咸平四年(1001),设长武郡,辖长武村(今泾川县景明乡),次年县降为翟。惠宗大关二年(1108),复置长武郡,属靖州。大中祥符年间,曹魏收复山西省版图,在静宁城南设静边村。现在庄浪和静宁县都被划入了宋朝的版图。
仁宗三年(1043),德顺军进驻甘龙城(今宁夏隆德县西境)。哲宗元佑八年(1093),德顺军迁至外地堡(今静宁县),与甘龙县合并。
荆州,一开始领保定、灵台、梁园三县,后来治长武。
魏州,平凉和袁攀的前两个县。
原辖华亭、安化、崇信三县的益州,废后划归蔚州管辖。
北宋后期,潍州领平凉、袁攀、华亭、崇信、安化五县。荆州有保定、灵台、梁园、长武四县。到惠宗政和七年(1117),上述各县均隶属平凉军,平凉军由潍州升级而来。至此,今天的静宁、庄浪井和今天的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成为一个行政区。
黄金有三级:路、郡、县。县级包括政府、州、节镇等。,而在平凉,元帅府和行省都曾经设置过。龙山以东由凤翔路、清源路管辖,龙山以西属德顺府。
唐太宗天惠九年(1131),潍州改为平凉府。熙宗田娟二年(1139),改称潍州,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潍州升为平凉府,辖平凉,属凤翔道,辖平凉、袁攀、崇信、华亭、华平(即前面说的安化)。
保定元年荆州,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为泾川。玄宗元光二年(1223),荆州迁至长武(今泾川县景明乡),属清源路,辖泾川、长武、梁园、灵台四县。
通二年(1142),德顺军升为州,同年圣水罗(今庄浪县)、治平、、通边四村为县。
州辖甘龙(今静宁),辖甘龙、水洛、荣威、通边、治平、隆德六县。
王海玲天德二年(1150),陕西西路运政处和陕西东路、西路刑部设在平凉。玄宗兴三年(1219),陕西西路设在平凉,是历史上最高的行政和军事领导机构。
元初荆州属元帅府(荆州有将军部,亦属益州管辖),后改为弓长渡将军府,元末改为陕西中书省。
荆州初辖泾川(原长武县并入泾川)、灵台、梁园三县,元七年灵台县并入泾川县。元朝十一年,重建灵台县,梁园县并入灵台县。
平凉府辖平凉(原袁攀县并入平凉)、华亭(原安化县并入华亭改名)、崇信3县。
蒙古太宗第二年(1230),
庄浪道位于今天的庄浪县,辖区位于恭长府管辖的原通边、荣威境内,不通往州县,属甘肃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为陕西省。次年,荆州为直隶。
八年(1304),庄浪道降为庄浪州。原水罗平、治平两县在元初合并为甘龙县。同年后期与德顺府甘龙合并,不久改德顺府为静宁府,辖原静边村及水洛、治平、隆德三县,属陕西常工道。
明初仍对元省制进行打击。洪武二年(1369),陕西等地设省刺史。九年(1376),设废省为承接宣传部署部,平凉府为陕西部署部署部。同年,原州(今镇远)、开城州(今固原)减为县,属平凉府。
洪武三年,泾川郡入荆州。
洪武八年,庄浪府降为县,属静宁府。弘治十五年(1502),开城县升为固原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辖荆州、静宁、固原、平凉三州七县,华亭、崇信、镇远、隆德、灵台(隶属荆州)、庄浪县(隶属静宁)。
平凉县有陕西太仆寺,明初有陕西马援寺。还有汉宫。
清朝初期,由明朝统治。康熙三年(1664),陕西太仆寺、马援寺被废。同年,陕西左右局成立。第六年(1667),改称常工公安部长(今陇西县),第七年(1668),改称甘肃公安部长,迁兰州。八年(1669),平凉改为甘肃。
乾隆四十二年(1777),盛京府为直隶府,领灵台、崇信、镇远三县。次年,庄浪县纳入隆德县。平凉地区下辖固原、静宁两州和平凉、华亭、隆德三县。
清顺治三年(1646),曾铺设平凉、青(庆阳)驻军道路,统治平凉,后迁至固原。康熙二年(1663),更名为平庆路;咸丰九年(1859)改为单独巡察平清景谷路,覆盖平凉、庆阳、直隶、固原、静宁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远(省略庆阳所辖县)。同治八年(1869),改名平庆景固化盐法军路。同治十年(1871)后,平凉、固原、华亭、隆德交界地区析改平川直隶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称汾浔坪景清固化路,所辖府州县不变。
民国二年(1913),浔平景清固化路改为龙东路,后17县改为县,恢复庄浪县。
第三年(1914),陇东路改为靖远路辖平凉,辖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华坪、青阳、镇远、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60。16 (1927)年,废弃道路划归行政区,次年撤销,改为省、县两级。近20年(1931)甘肃省政府划定一、二、三类县,平凉、静宁、泾川、灵台为二类县,华亭、崇信、庄浪为三类县。二十三年(1934)设立平凉行政监察区,辖平凉、泾川、灵台、华亭、崇信、静宁、庄浪、隆德、华坪、固原、海原六县(11)。25年(1936)7月,平凉行政监察区更名为第二行政监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为第三行政监察区(治西丰)。民国30年(1941),省政府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了县的等级。平凉县为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32年增加西吉郡(1943)。36年(1947)二月,甘肃省政府再次确定县一级。平凉还是一等县,泾川是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是三等,华亭是四等县,崇信是五等县。
1949年7月26日,经中央西北局批准,在华池县岳乐镇成立平凉专区。8月3日,平凉县移辖平凉、华亭、灵台、泾川、崇信、静宁、庄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华坪。8月6日,静宁、西吉、海原划归定西区。
1950年2月,平凉市成立,隶属平凉县,平凉县单列。5月25日,静宁县、海原县、西吉县由定西区划归平凉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区。10年6月18日,华坪县更名为靖远县。1951 4月,平凉区更名为平凉区。
1953 5月11靖远县变更为靖远回族自治区(1955 3月24日变更为靖远回族自治县);14年6月,平凉市改为直辖市(省),仍由专门机构监管领导;同年10月29日10,西吉、海原、固原脱离平凉,组成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地级)。
1955实行省县两级制,设立专区,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同年6月10,庆阳地区并入平凉地区。全区辖平凉市及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景宁、隆德、靖远、庆阳、镇远、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等16个县(市)。1956 65438+10月,庄浪县划归平凉地区。1958年3月,隆德、靖远两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4月4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65438年2月20日,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销华亭县,其版图分别划分为平凉市和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65438+10月25日,青羊区恢复,原七县脱离平凉区。65438+2月65438+5月,恢复华亭、灵台、庄浪、崇信四县建制;
6月5日,1964,平凉市改为平凉县。1969 10 10月1,地区变更为地区。
1983年7月,撤销平凉郡,恢复平凉市。至此,平凉地区下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等7个县(市)。
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及县级平凉市,设立平凉市及县级崆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