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世的历史发现
中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于1966年首次有文献记载,列入中国西北(甘肃)区域地层表(1980)。当时,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临夏盆地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和政县杨杜家村鲜水河组中上段发现了一批化石,后经中科院古人类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有关人员鉴定为铲齿象、安其玛、尖齿猪等。此后又发现了许多材料,这些材料是从广河、政和、东乡收集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科研单位和博物馆来到临夏盆地工作,采集了大量的化石标本,表明临夏是中国中新世化石最多的地区之一。
化石列表如下(仅描述属或种):跳兔、小跳兔、海狸、戈壁狗、半熊、假猫、嵌齿象、锯齿象、同心铲齿象、格利雅铲齿象、安其玛、爪类动物、白垩齿犀牛、西班牙犀牛、尖齿猪、中秋骊牙猪、蓝田库班猪、古鹿和角羊。
从上面列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可以看出,由于有典型的石马的存在,其时代属于中新世中期。从整个化石列表可以看出,以大象、犀牛和猪为主,尤其是铲齿象,偶尔也有嵌齿象和锯齿象。临夏无牙猪比盛世时期的同属动物更高级,比如头骨和牙齿。虽然资料很多,但是和国内其他地区没有太大区别,比如宁夏同心,陕西蓝田,内蒙古通古尔,前苏联吉尔吉斯斯坦。但年代是可以确定的,即相当于中中新世晚期的通古尔期,与欧洲相比应划分为阿斯塔拉期。根据叶杰、贾航在1986对宁夏同心中新世铲的研究,认为同心铲与葛氏铲有6个明显的区别,并得出同心种的特征是原始的,前者低于后者。
这两种铲齿象在临夏盆地也有发现,但从发现地层来看,基本在同一层位,偶尔有差异,但都不是很大。上下两部分的距离在1-2米的范围内,我们常常把它们视为同一地平线。由于化石材料多来自农民挖的深洞,而这期间又有多次地层相变,所以很难判断出地层之间的细微变化,也可能是上下两层的关系,需要后期确认。
在临夏等地发现的铲齿象是一种特化类型的大象。铲齿象的下门牙变得又短又宽,与极长的桶状下颌骨连在一起形成一把铲子,故名铲齿象。它依靠这个巨大的铲斗在沼泽中挖掘植物,没有像现代人那样灵活的大鼻子。
一个非常罕见的铲齿象脑化石的发现引起了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关注。这块脑化石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技术人员在修复从甘肃省和政县采集的铲齿象化石时,在骨盆内发现的。取出后发现是一个完整的大象脑化石。大脑化的初始阶段可能是动物的遗骸被水搬运和冲击,从头骨滚落到骨盆,在那里被埋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