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错误思维模式的实例分析

所谓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运用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按照现成的计划或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和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心态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正确迁移,形成正确的学习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错误的心态则相反。那么错误的心态是怎么造成的呢?

第一,评价只强调局限,忽视进步。

比如在世界近代史上,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政策(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我们评价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对吗?害怕劳动人民?等等。之所以得出这些结论,是用传统的阶级立场分析和有色眼镜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但如果能正确分析历史背景,实事求是,就不会得出这种不完整的结论。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处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初期,所以反封建是当时革命的核心内容。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生产资料绝对私有制,不能容忍各方面的干涉,特别是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严重阻碍了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提出的这些口号显然是反封建的,有利于当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正在进行的反封建斗争。而且当时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还不明显。而是反封建的同盟者(例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力军是人民)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封建地主阶级。同样,当时提出的其他口号,比如?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也是思想上反封建的产物,那么还有什么不应该补充的呢?虚伪?而是要大胆肯定它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是进步的。

再比如中国近代史上,清朝的衙门建立于1861。我们的教材只强调?衙门的设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标志着清朝中央机关半殖民地化的开始?这很容易形成对衙门的偏激心态。但如果能充分认识衙门的权威和运作,客观评价,其实衙门对当时中国的历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说明清政府已经被迫放弃闭关锁国,开始面向世界,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藩属管理向近代外交的转变,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也使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有了现代化的影子。

第二,评价只强调了进步,却忽略了局限。

像世界近代史上的印度圣雄?甘地?领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中一个是:?回到纺车上,提倡人们用手工纺纱来抵抗西方的经济侵略?教科书上是肯定的,但仔细分析其实还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从反侵略和道德的角度分析,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结论正好相反。因为它反对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结果只能使印度退回到落后的封建社会,这是不可取的历史倒退。

比如中国近代史,对吧?百团大战?评价。我们的教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百团大战极大地提高了* * *和八路军的威信,坚定了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坚定了同胞取得伟大胜利的信心,促进了民族团结。?百团大战的成绩无可非议,作者也无意否定。但是,百团大战的不良后果是无法避免的。要明确,它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强化了日军以主力巩固沦陷区,对付八路军的政策;也使得蒋介石对八路军更加警惕,直接导致了1941-1942解放区的困难时期。这一点在我们的教材中是没有提到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第三,评价只强调主观性,忽视客观性。

比如中国近代史对鸦片战争的评价,只强调主观性,而忽视客观性。主观上,英国侵略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土主权和司法主权,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没有提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和作用,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正如马克思所说?与外界隔绝曾经是旧中国保持完整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解体的过程必然随之而来,就像一具被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暴露在新鲜空气中必然会解体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在马克思看来,?旧中国的解体是好事,是可喜的事情。?事实证明,在那些通商口岸,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顽强的自然经济逐渐开始瓦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产生和发展。

再比如在世界近代史上,19的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向美国提出?门罗主义?政策,在我们的高中课本里,只强调其主观意图是排斥列强,垄断美国,让美国成为美国人的美国。但如果能实事求是地分析美国的这一政策,它客观上维护了美洲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临时主权完整,为当时拉美国家正在进行的独立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四,评价只强调客观性,忽视主观性。

同样,评价只强调客观性,忽视主观性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我们分析东北现在是中国重工业中心的原因,有人这么说?中国东北工业发展到现在这样,得益于当时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这个结论自然是错误的。问题是怎么反驳。中国东北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东北人民的辛勤劳动。虽然日本人在殖民统治时期对东北工业进行了投资和管理,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日本人的目的是把中国东北变成其侵略战争的基地,把中国东北的工业变成其战争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从东北掠夺了大量工业原料、战略物资、劳动力和大量农产品。所以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本质。

再比如世界史对二战性质的评价。教科书强调二战的性质与一战完全不同,从一开始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种评价没有错,但是很容易给我们一种错觉,以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比如美国、英国,也在为世界和平而战。事实上,帝国主义国家在二战中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其既得利益;客观上顺应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潮流。这其实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分析中得到。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课本的内容是学习的主要支撑,但不能学到死,不能局限于课本的表达形式;要正确分析和对待教科书中的一些史实、观点、概念和结论,在分析中坚持以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衡量和评价历史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要学会自己寻找正确的规律和结论,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突破错误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