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派的领袖。
(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
丁文江是一位有成就、有贡献的“多维”科学家。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学术界,尤其是在地学领域,早已有了共识。然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一场“科玄论战”中,他作为科学派的主要领袖却鲜为人知。这是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生活
丁文江(1887 ~ 1936),江苏泰兴人,人称现代“徐霞客”。1892岁入私塾,读《四史》、《子同治简》等古籍。他热爱诗歌,从小就受到好评。10岁时写了《论汉高祖和明太祖的利弊》,深得老师赞赏。15岁,秀才。一篇《论梁武帝对西南(外国)的认识》得到了知县张龙的赏识,收为弟子。
1902年劝其留学日本,在日本主编《江苏杂志》,宣扬中华复兴,倡导革新,批判儒家教育,主张妇女解放;
1904,经吴稚晖劝说,康有为资助,离开日本前往英国,到达爱丁堡;
1906年,19岁考上剑桥大学。
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获得双学位后回国。
1911年,他参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获得了“格致科进士”。
1912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教;
1913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兼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写下工商部地质调查试点的指示,提出成立地质研究所,成为我国培养第一代地质学家的第一个摇篮,意义深远。
1916任地质调查所所长;
1925年,他去上海做了松湖的总经理,虽然只有八个月,对他后来的科学家形象造成了一些损害。
1931被聘为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讲授《地质学通论》。
第二,辉煌的成就
1.揭开中国地质调查的序幕。
1911从英国回来的路上,在海防登陆,换乘滇越铁路列车进入云南昆明,经黔湘邮路进入贵州。他沿途进行了艰苦的地质调查,开创了中国利用现代地质方法进行地质调查的先河。调研期间,他看到了贵州人民的疾苦,很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名为《贵州民歌》的诗;
1913年,德国Solger、王希斌赴太行山区进行地质调查,对郑泰铁路附近的地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编写了《郑泰路附近地质与采矿调查报告》;
1914年,他又到云南东部和北部进行了一次地质调查,历时200多天。他重点考察了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获得了个旧附近的地质总图,出版了《云南东川铜矿》和《个旧附近地质矿产报告》等。
1914年为地质学院22名学生开设了古生物学课程,并带领学生分批赴北京西山附近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进行地质实习和考察,开创了我国古生物学教学的先河。
1915年在北京、山西、河北西山及其附近进行地质调查,重点是山西、河北煤田;
1916赴皖南、浙西进行地质调查;
1917赴河南、湖南、江西,主要考察萍乡煤矿、上珠岭铁矿(见中国铁矿志);
1965438+22地质所学生,以他为所长,2006年毕业,充实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由此拉开了中国地质调查的序幕。
1917赴皖南、浙西进行地质调查;
1918随梁启超出访欧洲,参加巴黎和会,还参观了一些国家的地质设施;
1918赴山西大同地质矿产调查;
1919发表《中国矿产》《长江下游地质》等文章。本文对长江下游地层进行了划分,讨论了江南山脉的地质构造与秦岭、南岭构造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特殊构造和地壳运动时代。
1928受铁道部委托,赴广西进行川广铁路线路踏勘及沿线地质矿产调查;
1929年春,成立了以他为总指挥的调查小组,再次前往西南边区进行地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质、地理、矿产、人种等五大学科。考察路线和环境都很艰苦,基本都是高山和原始森林。在调查过程中,他的得意门生赵雅曾遇害,深感悲痛。他写了《万招》
1935 12执行政府紧急矿产勘查计划,特别是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调查,到达湖南进行地质调查。他因连续野外工作劳累,49岁在衡阳去世。
2.创建或参与创建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摇篮。
1913任北洋政府(中国第一个地质行政机构)矿政署地质科科长;同时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撰写了《工商部试点地质调查工作说明》。同年与张等人共同创办了培养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的机构——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
1913被聘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做滇黔地质学术报告;1923担任协会会长;
1918年初,他在欧洲遇到李四光,希望回国。不久,李先生收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书,回国后重建了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0访美期间,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委托,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格利普教授领导北京大学古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正是因为葛的来华,才培养了、尹赞勋等一批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
1922参与中国地质学会筹备和成立,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刊》撰写《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史》刊物,发表《中国地质学会宗旨》文章,两次当选理事;
1923发起成立中国古生物研究会,成员有、罗振宇、张学良、张、梁启超、翁等。
1929年8月,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大会,、于也参加了会议。
1929兼任地质调查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
1934年3月,参与中国地理学会成立,汇聚学术名人,包括:翁、李四光、竺可桢、谢、叶、、顾颉刚、谭启祥等。
地质展览馆(博物馆)和地质图书馆相继建立。
3.主要作品(仅与地质相关)
1914发表了与Solger和王喜斌合著的《郑泰铁路附近地质与采矿调查报告》;
1915出版云南东川铜矿(英文)和远东时报;
1916出版《中国煤矿》(英文)、《远东时报》;
1919出版《长江下游地质》(英文)《太湖流域水利季刊》;
《中国矿物》(英文),《远东时报》;
1921年发表第一部《中国矿业概要》,与翁合著;
1922年在比利时召开的13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了题为《滇东地质构造》的论文,其中将滇东划分为9个构造单元,并讨论了各自的构造特征。
1922出版《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史》、《中国学会地质学会会刊》。
京兆昌平县西湖村锰矿,地质报告4号;
1923出版《重播印刷的故事》、《努力周刊》;
1923出版《中国矿业50年》、《近50年》;
1923年,参与“形而上学与科学”大辩论,以“科学与人生观”四大宏观论击败玄学派,宣传和捍卫科学思想和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成为科学派的主要领袖;同年,出版《中国矿业五十年》;
1924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中国地质学家的培养”的报告;
1926年《小说月报》推出《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主要内容有:目的、路线、发现及其文学和科学价值;
1927年,他编辑了《徐霞客游记》,编了新的地图集,以便按图考证。附的徐霞客年谱帮助很大,得到了胡适、梁任公的帮助。
1928中国官营矿业史料由地质调查所出版;
1929年发表论文《中国造山运动》,阐述了中国造山运动即广西运动、海西运动、燕山运动的阶段性观点,中国地质学会学报,第8卷;
1931,《丰宁集分层》出版,《中国惠志地质学会第十卷》出版;
1931年出版《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和《北京大学地质研究学会会刊》。
1931年发表《川广铁路路线初步勘探报告》,与曾世英合著,《地质专题报告》;
1932年发表《与谢石岩宽高比差异统计研究》,中国地质学会XI分卷;
1932年发表《流浪笔记》并在《独立评论》连载,描述了他20年间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太行山、燕山等22个省(区)的地质地理考察。
1933年6月,他代表中国政府和地质学会赴美国参加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16国际地质大会,发表了《中国二叠纪及其在二叠纪地层划分和中国石炭纪中的意义及其在密西西比和Bencheveni地层划分中的意义》的论文报告。会议期间,他还代表中国出席了国际古生物联合会筹备会议,并当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会后,他访问了英国、瑞典和瑞士。8月底,他到达苏联莫斯科,受到苏联科学院和地质矿产勘查院的接待。他参观了巴库油田等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赞誉,对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4年发表《俄罗斯游记》和《苏联南部油田地质学》,在《独立评论》发表文章十余篇,可见苏联地质科学的成就影响深远。
1933年,由丁文江、翁、曾世英三人合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各省新地图》由《申报》博物馆出版,受到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地图创新第一声”。
4.对中央研究院的贡献
1934年,蔡元培应邀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是一个务实的行政首脑,特别是受到苏联科学成就的影响。他以一个野心勃勃的改革者的身份进入中央研究院,首先他成立了理事会和基金托管委员会,试图将全国科研力量集中到中央研究院,在科学界引起了一场风暴。关于丁文江在中研院的成就,会有专门的文章,下面列出相关文献,以供参考:
(1)蔡元培《丁在钧先生对中央研究院的贡献》,《独立评论》第188期。
(2)朱家骅《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学报》第3集。
(3)丁文江倡导的李记科研回忆,《中央研究院学报》。
(4) Glip的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的发展。
(5)丁文江《中央研究院的使命》,《东方杂志》第32卷第2期。
(6)丁文江《科学建构》,独立评论,第151期。
(7)丁文江《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科学工作》,英国《自然》周刊。
(8)丁文江《中国近代科学》,第133页。
(9)丁文江在中国的科学研究。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科学观、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以及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
第三,科学与形而上学之争的始末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一场弘扬科学思想和精神的“形而上学与科学”的论争达到高潮:论争的主题是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
1923年2月4日,清华大学张君劢教授(1887 ~ 1969)给留学生做学术报告,随后发表文章《科学与人生观》。他的基本观点如下:
(1)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是主观的;
(2)科学可以从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观是综合的;
(3)科学以理论(逻辑)方法为主,人生观从意识出发;
(4)科学以因果律为主导,人生观则是自由意志;
(5)科学从同一对象出发,人生观从人格的单一性出发。
总之,强调人生观的中心是自我,反面是“无我”。科学有一套推理方法。人生观从直觉出发,科学受因果律支配,人具有自由意志、同一性和自动良知。结论是科学对人生观没有意义,解决不了人生观问题。
张君劢的文章发表后,4月12日,他的密友丁文江在《努力周刊》(第48、49期)上发表了《形而上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的批判文章。本文对形而上学的上述五种观点逐一进行了讨论和反驳,得出的结论是:人生和心理问题。科学的目的是废除个人的主观偏见。科学理性可以解决人的情感问题,进而肯定可以用科学的、科学的方法建立科学的人生观,解决人生观问题。那就是人类要用科学原理主导人生观,认为科学无非是把事物分类,寻求它们的顺序,然后总结成科学的常规。"...而且科学常规也在随着新的发现不断变化,光学和牛顿力学在发展,时空概念在变化,进化论本身也在发展……”肯定心理现象也是科学内容,也是按照某种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自然,精神和物质问题的讨论也在本文中涉及。
接着,张君劢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再论人生观和科学观并答丁在钧》(上、中、下)。本文除了再次阐述形而上学的观点外,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反驳了丁文江等科学学派的“科学万能论”,指责丁“迷信科学中毒”,认为科学与人生观属于不同的世界,科学只能在物质世界。人生的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因果可循。“所以,古今中外,世界上最不团结的人,就是人生观。”认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是多变的、自由创造的,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无法作用于其上。无论是科学方法还是因果关系都不能应用于人生观问题,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科学学派所倡导的科学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的普适性。张君劢强调:“中国人迷信科学,把科学当作万能的、全知的”,并运用最新的实验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理论,指出了人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特殊性。
张君劢曾陪同梁启超去欧洲考察。张君劢接受了当时欧洲超人哲学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观点,并以此作为对抗科学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此时,玄学与科学的争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5月5日梁启超发表了《战时国际公法》关于玄学与科学之辩——梁启超暂时局外人宣言,5月23日《人生观与科学——张、丁之辩批判》基本倾向于玄学观点,而且是各打五十板的形式。
5月11日,胡适在《努力周刊》上发表了《孙行者与张君劢》。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张彦存(张)在《努力周刊》上发表了《对张君劢科学人生观的五点质疑》,有力地支持了科学派的论点。
5月30日,丁文江再次在《奋进周刊》发表《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全面驳斥张君劢对科学生命观的怀疑,驳斥其科学万能论,再次指出玄学从玄学上关照生命观,认同传统儒学,主张生命哲学和新宋学的复兴。此时,争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张君劢在中国大学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对科学的评价》,反驳了丁文江关于科学主导人生观的说法,并说:“科学解决问题也是有限的……”6月5日,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发表《形而上学的余辉与科学讨论》,强调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严肃批判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和与人生观无关的观点。
除了胡适和张彦存(张)之外,还有:
(1)任树勇的科学人生观或科学人生观,《努力周刊》,1923五月;
(2)朱经农读了张君劢两篇关于人生观和科学观的文章后的疑问,《努力周刊》,5月1923;
(3)心理学家唐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包括《玄学与科学之争的启示》、《白痴的梦——情绪真的超科学吗?《科学的范畴》、《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争论》、《哲学家的眼睛》等。
(4)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5)谢评吴稚晖的人生观,1924 65438+10月18《学习之光》;
(6)王行公(1887 ~ 1949)在《科学与人生观》中主张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问题,什么是科学方法。
支持形而上学学派的人是:
(1)吴稚晖评论八股之学,早报副刊;
(2)张《不劳而获——评丁在钧先生口中的科学》;
(3)居农的人格与教育,早报副刊;
(4)卢志伟的死狗心理;
(5)林再平的《读丁再君先生的形而上学与人生观》,批判了丁的科学主义;
(6)甘阿贤的人生观和知识观。
争论涉及学术界的各个层面,马克思主义先驱也参与了争论,对科学与形而上学作了更精辟的阐述,包括:
(1)瞿秋白于1923年6月在《新青年》发表《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同年10月24日在《新青年》发表《自由世界与必要世界》。
(2)邓中夏10月3日在《新青年》发表《中国当前思想界》1923,11924,10月26日在《新青年》发表《思想界统一战线》。
③1924年7月29日,萧楚女(署名萧楚瑜)在《新建设》发表《国民党与近期国内思想界》。
④陈独秀在2月9日发表的答1923中指出胡适是一个多元论者,并评论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11923年10月23日,他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序,认为,
其他重要的学术文章有:
(5)胡适1923 165438+10月29日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序”。随后,胡适发表了给陈独秀先生的回信。
(6)哲学领域,蔡元培于1923年2月出版《中国五十年来的哲学》,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信仰。
(7)冯友兰出版《人生观》。
(8)梁启超1924+二月后出版《非魏》。
山达基学派最重要的观点是,科学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科学中蕴含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和信仰。科学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规范和规律,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理学院基本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玄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君劢在《人生之辩》一书的序言中仍然坚持唯心主义。10年后,他发表了一篇关于人生观争论的评论,他在评论中解释说:“我当时脑子里所有的‘科学’这个词,真的是指自然科学,而不是所有的科学,因为自然可以和人生观对立。”他修正道:“科学本身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有两个:①自然;②生活。科学是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知识。”"...科学可以研究生活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但是...有个人问题,...有意志问题...它不是为了找出共同的规律”。最后,他仍然认为“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即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在争论后期,中国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们也相继发表论文,分别对两派的论点进行评论:
(1)1923 165438+10月13在《科学与人生观》的序言中,陈独秀主张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他的观点是:“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才能改变社会,解释历史。丁文江和胡适这两个山达基教徒被视为多元论者,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进行了评论。胡适于10月29日发表《答陈独秀先生》165438+和陈独秀于2月9日发表《答宜都》65438。
(2)瞿秋白于10月24日在《新青年》发表《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11923,精辟地揭露了玄学派的唯心主义思想。
③1924 8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答张君劢和梁任公》。
(4)1924 8月1日,瞿秋白在《新青年》发表《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驳胡适之》。
论战一年后,梁启超发表《非唯》,在其中批驳唯物主义。他认为:“人生最复杂最矛盾,……道理是不能用‘为’字来表达的,……任何谈‘为’的都不是道理”,坚持心物二元论,批判陈独秀的机械论人生观……就会得出结论。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争论以形而上学的失败而告终,反映了这场学术争论的基本内容。两派各出版一部散文集,以《科学与人生观》为理学主编,胡适、陈独秀为“序”;玄学派编辑的《关于人生观的争论》由张君劢作序。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玄学与科学的论争提出了新的评论,认为这场论争基本上只是在上层社会倡导科学思想,宣传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试图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但并没有在民间生根发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力量。特别是,虽然科学派赢得了争论,但科学派重要人物的科学观,他们也深受自己的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比如,受胡适传统哲学思维的影响,以科学论证为核心的现代理性思维方式,在“大胆而谨慎的求证”上蒙上了一层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色彩。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年会期间,胡适和丁文江两次请教著名理论家于光远、龚育之等教授。他们一致认为,即使有马赫主义,也不能完全抹杀当时科学学派在倡导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方面的光辉。当时中国的科学处于起步阶段,以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流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他还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在50年代初对胡适的批评,评论胡适的《科学的人生观》一文。他认为这篇文章真正表明了胡适有着光辉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龚育之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思考》一文中指出:“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丁文江和胡适试图列举一系列基本观点来描述他的科学人生观。.....无论胡适、丁文江的科学观可以也应该受到怎样的批判,我认为这都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进步,没有理由把它评价为被谴责的“科学主义”统治的起源。
在文章的脚注中,着重说明:“他们的科学观,尤其是丁文江的科学观,本来在自然科学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哲学层面,却掺杂了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在胡适运动被批判的当时,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对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所以丁文江和胡适在这场论战中维护科学的光辉也被抹杀了。.....现在人们当然不再以这种简单的态度对待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对待胡适和丁文江。”。
有人问我,谁是张君劢?
(1)张君劢(1887 ~ 1969)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后来在德国学习哲学。他是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教授。1923,《人生观》等文章的发表,掀起了一场玄学与科学的论战。他是国民党的政治委员,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梁启超和张君劢一起访问欧洲,接受了当时欧洲的超人哲学和生命哲学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论述,并以此作为反对科学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在《人生观论争序》中,张君劢坚持多元史观,批驳陈独秀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社会变革”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原则的精神立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不符合科学规范的人生观提纲。
(2)梁启超(1873 ~ 1929)出身举人,参与清末维新变法,1895年陪同康有为在公车上发起书信,1896年发表《变法通议》。他是著名的现代资产阶级改革家。参与辩论,一年后(1924)发表《非魏》,批驳唯物主义。他认为:“人生最复杂最矛盾,道理不是卫二字所能表达的,任何关于卫的东西都不是道理”。坚持心物二元论,指出陈独秀机械的人生观...会导致一个最终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中,梁启超还用欧战造成的破坏来说明“科学万能论”的破产。但不可忽视的是,他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学者提出,胡适在科学原理、精神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人生观的总纲,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玄学派对科学派“科学万能论”的批判是,科学无法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和人生观属于不同的世界,科学只能在物质世界起作用而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
形而上学批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元论,它解释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陈独秀的辩护是坚持物质一元论,反对心物二元论,这是针对梁启超的“非唯一性”论点。认为哲学历来分为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不存在二元论。
陈独秀、胡适等人用科学理性的知识批判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陈独秀提出,科学应该取代宗教,成为一种新的人生信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梁漱溟指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以礼乐取代宗教(道德)。胡适提出了宗教人性化的主张,即“自然主义人生观”。冯友兰提出用哲学代替宗教。
科玄论战是“科学代替宗教”的重要阶段。
梁漱溟说:“科学是知识,宗教是行为,知识不能改变我们的行为,行为是以情态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释世界是万物的本源,强调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元论。
《光明日报》发表的《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一文指出,陈独秀和瞿秋白在这场论战中对科学主义的支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解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构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必然的解释性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三位一体的体现。首先是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启蒙中国新文化思潮,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摒弃“忠君报国”的旧伦理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