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论述其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揭开的第一面战斗旗帜。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也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与汉族等少数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清朝统治集团日益勾结。
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民主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此绝不是“平等公民所不能忍受的”;必须通过“国民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宪政”共和制,结束“被几千年专制之毒迷惑”的严重状态。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任务是中国的现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穷变富;同时也包含了关心劳动人民生活和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同情社会主义”。孙中山把民生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两大问题:土地和资本。“均田制”——“国有土地”是孙中山的土地计划。主要内容是“在完善社会经济组织时,世界上的土地价格是核定的。”其现有的土地价格仍属于原所有者,革命后社会改善进步的价格增加部分属于国家,由人民共享。"
三民主义有其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它批判地继承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材料,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意义较为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要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更完整意义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