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文化中的中国酒吧文化
在中国,酒吧是一个移植的公共空间。对比西方的酒吧进化史,可以说中国的酒吧只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空间,是一个舶来的想象空间。酒吧的想象空间构成了中国人对西方空间和空间的想象。在这种关于西方的想象中,时尚消费充斥其中。在很多人看来,它所呈现的几乎是西方人唯一的娱乐休闲方式,是一个频繁的公共交流空间。全球化的浪潮,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无非是西化。西方公共空间所展示的西化生活方式,自然成为时尚模仿的对象。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空间,就像一个没有历史的人,永远都是那么的轻时尚。在这种轻舞中,酒吧成了一道空旷的时尚风景线。
一艘飞船的历史景观是靠什么支撑它的时尚的?酒吧人可能会说,虽然我不了解酒吧的历史,但我从来不想了解历史。因为,我喜欢,我不需要理由;我不需要历史来体验。对于酒吧,我有我的看法,我有我的经验,我有我的想象。
酒吧虽然是中国没有历史的空旷景观,但这景观的空旷并不是空白。不然没人愿意站在空白的风景里玩。是什么填补了这片土地上的空白?是什么填补了这片空白的风景?应该说是文化想象。具体来说,就是西方的文化想象构成了这些填充物。关于西方的文化想象成为了酒吧景观的填充物,也正是这些想象的东西,让酒吧的洞口在中国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特殊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西方的文化想象构成了当代中国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改革开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人从封闭、专制、动荡、落后的历史中走出来,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西方社会的发展进步让中国人惊叹不已。一种崇尚西方的社会心理迅速滋生蔓延。随着80年代家用电器的进口,西方的进步以有形产品的形式进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充满诱惑和不可抗拒的物质力量。除了物质实力,还有文化的影响。西方影视作品的引进和传播,使人们从直观、感性的形象中感受到西方的魅力。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们在拥挤简陋的餐馆里喝大碗装的限量啤酒。用水壶打啤酒排着长队,回到家就像过节一样喝。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看到西方影视的镜像中五颜六色的酒吧,那种羡慕和向往的感觉可想而知。酒吧开始随着外国人来中国而进入中国。当时只有涉外酒店,也就是只接待外国人的酒店才有酒吧等消费空间。它已经成为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关于酒吧的文化想象,可以直接满足人们对西方的推崇。酒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西部氛围的空间,使关于西部的文化想象成为一个可以触摸、感受、品味、体验的真实场景。
从酒吧繁荣的地域分布来看,酒吧最初是在开放程度较大的沿海大都市发展起来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相继形成了较具规模的酒吧聚集区。著名的有北京的三里屯和北海后街酒吧街,上海的衡山路和茂名南路酒吧街,广州的姜妍路和白天鹅池酒吧街。这些酒吧集群的形成与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密切相关。大多在外国使馆区,比如北京三里屯;或者外地游客较多的豪华酒店附近,比如上海的衡山路酒吧街,广州的白天鹅池酒吧街。这种空间的接近,说明酒吧的空间生产与西化密切相关。
从酒吧的名字来看,对西化的追求和模仿对酒吧的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酒吧在宣传自己的时候,经常会宣传自己的英式、美式、欧式等。,并以此作为商家招牌吸引顾客。经过网上查询可以看到,酒吧名称西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爱尔兰酒吧、威尼斯酒吧、苏格兰酒吧、圣保罗酒吧、法国酒吧、巴黎酒吧、夏威夷酒吧、好莱坞酒吧、香榭丽舍大街酒吧、爵士酒吧、诺亚方舟酒吧、鸡尾酒吧等。,这些都直接揭示了露西的东方风格。这些西式招牌展现了酒吧的西化形象,满足了人们对西方的文化想象。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对西方的文化想象一直是被过度解读的。这种过度解读的文化想象,直接来源于人们对西方身份的执念。在很多人眼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过度的想象和解读,夸大了西方的一切,让西方的一切成为时尚和流行,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巴”字的流行,就是这种过度想象和过度解读的产物。在西方,大多数情况下,“酒吧”主要是指酒吧这一空间场所,而在中国,“酒吧”的含义几乎延伸到了所有的公共消费空间。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酒吧”:茶吧、网吧、影吧、泥吧、陶吧、书吧、氧吧、聊吧、谈吧等等。"巴"取代了"博物馆"、"庭院"、"建筑"、"商店"等空间场所的古老词汇,使所有消费空间场所都贴上了鲜明的西方色彩,成为一种流行的空间时尚。那时候酒吧确实是以一种非常“文化”和叛逆的姿态出现的,是我们这个城市对熬夜的一种默许。它悄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大都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年轻人的世界和亚文化发生的地方。随着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曾经占据所有风景的电影院似乎在酒吧、迪厅、电子游戏房的兴起中被冷落了。扮新新人类的酷小伙、辣妹对“酒吧”情有独钟,因为酒吧里唱歌跳舞、听音乐、一起聊天、喝茶甚至蹦迪,无所不包,尽显时尚风采,自然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酒吧文化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发展很快,可以称得上恰逢其时。多年前在茶馆、饭店听传统戏曲,是当时群众最重要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对音乐取向的改变和选择是必然的。由于20世纪80年代外资和合资酒店在中国大陆的大规模发展,相当一部分拓荒者对酒店中的酒吧产生了兴趣;追求发展和变化的心态促使一些原本开餐馆和酒馆的人做起了酒吧生意,把酒吧这种形式从酒店复制到城市的繁华街区和外国人聚集的大使馆、文化商业区。
有音乐,有酒,还有很多人。一般人对酒吧的了解似乎也只有这个。酒吧作为西方葡萄酒文化的标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酒吧文化”酒吧,悄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90年代中国大都市的各个角落。北京的酒吧种类很多,上海的酒吧很迷人,深圳的酒吧最有激情。这里成了年轻人的世界,也是亚文化发生的地方。酒吧的兴起和繁荣与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密切相关,酒吧的步伐也一直紧跟时代。最早出现在深圳的是一家名为“红公爵”的酒吧。没有表演,也没有卡拉ok。人们只是在里面喝酒、聊天、跳迪斯科。它的地方不大,装修也比较随意,但是很受欢迎;座位拥挤,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舞池很小,但是DJ传来的音乐让人跳的疯狂。酒吧已经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亚文化现象,引起了深圳社会的关注,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去尝试和参与。各种酒吧和迪厅已经在深圳流行起来,这种新的娱乐概念已经成为深圳生活的主流。深圳酒吧的主要特色是大型音乐派对(DISCO)和疯狂的电子音乐。强烈的节拍和人群中的参与感,让很多人几乎忘了自己。
1996年底,曾经风靡欧美、日本很久的锐舞派对、俱乐部文化开始向深圳蔓延。1997年6月5438+10月在HOUSE举办的声音部派对和在阳光JJ举办的未来混音派对,让深圳人第一次领略到了锐舞派对的疯狂魔力。欧洲顶级DJ带来的新兴电子音乐和舞曲让他们狂舞至彻夜未眠。他们精彩的现场混音和打碟表演让深圳人耳目一新。锐舞派对引发的音乐、时尚、娱乐潮流,成为酒吧、迪厅里的一道风景,映衬着深圳城市生活的夜空。中西酒吧的缩影,这里最有名的就是九眼桥酒吧街。城堡酒吧融合了当地和外国最好的酒吧。这座崛起的城市,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