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解放路的故事

钟鼓楼是古代南宁最著名的景观。其原址在民族大道39号附近(即和合路与全敏路交叉口附近),原名平楚楼。据《永宁县志》和《古迹志》记载,明代嘉靖十年(1531),邕宁将军魏,军政统帅王佐助,制作了一口大铜钟,重2000公斤,挂在平楚楼上,故称钟鼓楼。过去,钟鼓楼是南宁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可惜的是,钟鼓楼在抗日战争前被拆除了。

一座宏伟的古钟。

据南宁史料记载,钟鼓楼古朴典雅,金碧辉煌。底座为方形,建筑顶部为葫芦形尖顶;楼下四角是四根直径约2米的巨型砖方柱。这座建筑很宽。在古代,除了在楼下卖大排档,还肩负着过街交通的任务。在大楼的东北方向,有一个楼梯用来按铃;在这座建筑的东、西、北、南四面有四块匾额,东边的一块叫“宣和”,南边的一块叫“童鸣”,西边的一块叫“英厚”,北边的一块叫“陈宫”。

钟鼓楼的铜钟高1.8米,直径1.2米,重1,000多公斤。现在放在南宁人民公园镇宁堡。它是中国最大的悬钟,是南宁市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瑰宝。除了重量、铸造年份、铸造者和捐赠者的姓名外,还有“风调雨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几个字,字体端庄优美。

抗日战争时期,南宁沦陷,铜钟一度被移至百色、柳州、武汉等地,一度被流放。南宁解放后,广西文物工作者在武汉发现其踪迹后,立即买下了惠雍。这口历经沧桑的古铜钟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南宁现存最大的铜钟。

以前的钟鼓楼地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古朴与神韵的历史轮回

钟鼓楼洪亮的钟声在邕江边悠远悠远。之所以叫“晨钟暮鼓”,在于以下:“晨钟”是指每天早晨敲三下,每阵36响,* * *响108响,送走108种烦恼;“暮鼓”在夜晚响起,对应晨钟。破雾的晨钟,穿云而过的黄昏鼓,欢乐的游客...所谓晨钟是梦,暮鼓是提醒。

新钟鼓楼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同时,老钟鼓楼的兴衰也让人心酸。据史料记载,钟楼鼓楼是中国古代寺庙园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景。古有“晨钟唤醒人间富贵名客,佛名轻唤回苦梦”之说。钟鼓交织的敲击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乐精神。如今老南宁说起钟鼓楼,最多的就是“一根稻草能挂一口大铜钟”、“鬼盗宝草”、“钟鼓斗龙王”等传说。家住大同街76岁的卓奶奶神秘地告诉记者:“听我妈说,钟鼓楼的铜钟,用吸管一挂,半夜就会滚下邕江,和水龙王头朝下打架……”而南宁市86岁的退休干部周小贤,愉快地回忆起钟鼓楼的钟声:“我们住在民生路。虽然听不太清楚,但是每个国家,在其他时间,一般是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然后每个小街的守夜人都会过去看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经常去钟鼓楼玩。我记得那是一栋两层的木质建筑。平时没人守钟。晚上政府派人来按铃值班,经常有乞丐在楼下过夜……”正因如此,周小贤在2004年南宁市政府召开的南宁古迹座谈会上提出了修复钟鼓楼的想法。

稻草上挂着一个铜钟。

明朝嘉靖年间,在南宁盐步街(即和合路与全敏路交叉口附近)修建了一座钟鼓楼。

据老南宁传说,钟鼓楼上有两个木架,一根草绳,一口大铜钟,一面大鼓。据说有一年南宁大旱,牛皮鼓受不了太阳,我就跟铜铃请假,从通往水门的沟里滚到邕江边洗澡。

据说邕江里有一只独角龙,它的嘴能喷出黑烟,经常污染河水,还把江边的洗衣妇牵扯到河里,百姓怨声载道。这一天,独角饺正在宫中饮酒作乐,被大鼓搅得沸沸扬扬。一怒之下,率领千军直奔河边声讨大鼓,正在尽兴的大鼓被独角蛟划伤。寡不敌众,鼓声只好逃回钟鼓楼。铜钟知道后大怒,直奔邕江,为鼓讨回公道。正在宫中赏赏饮酒的独角蛟,闻铜钟叫骂声,迎江而去。只有当铜钟把虾兵蟹将杀得体无完肤的时候,独角蛟才挺身而出反击。只打了几个回合,它就转身逃跑了。结果被灵巧的铜钟扣住,一把抓住独角蛟,拖回钟鼓楼。

就在铜钟和大鼓准备把独角蛟打起来发泄一轮的时候,突然听到楼上有人,铜钟急忙念了一句咒语,龙立刻变成了另一根草绳挂在了架子上...

在暮鼓晨光中呼之欲出。

原广西建设厅总建筑师富博告诉记者,他1961在南宁上班时,住在人民公园镇宁堡前的宾馆里,经常能看到钟鼓楼的大铜钟。后来他从一份南宁编年史上看到了钟鼓楼的图片和资料,就萌生了用钟的材料和原建筑的特点做一个钟亭的想法。“唤回一些旧的东西,并不完全是新的,它增加了历史的魅力。我吸取了之前口语失败的教训,开始用文字的形式呼吁!”傅先生信守诺言。2004年春节,他给南宁市市长写信,建议重建钟鼓楼。信的全文如下:林市长、陈副市长:春节快乐!有一个建议,似乎要先报警,才能实施。

南宁有明清钟楼,民国时毁了,留下照片,但钟还在;所以建议恢复钟楼,找回南宁发展的记忆。

.....当然,如果恢复的话,选址和地点可以通过公开讨论来决定。

可以在民生广场,也可以在国际会展中心前。只希望明年元旦能听到市长在楼上敲钟宣布黎明。

另外,CPPCC的凌斌同志曾经提到过,把新华街的古墙露出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城市经验的建议,希望能够一起实施。这两个意见是在清华撰写的《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控制性保护规划》和《南宁市旧城区再开发研究》讨论中提出的,但这个建议未必能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得到规划和城建部门的批准。

原钟楼的具体内容已编入陈副市长主持的《南宁建筑史》中,有详细记载。为此,礼楼原总建筑师傅伯京在2004年春节给傅先生的一封信,一石激起千层浪。市长林国强随后批示:“请陈瑞贤副市长阅后安排有关部门提出意见。这个钟在哪里?怎么表现出来?精确值研究。”副市长陈瑞贤也批示“请规划建设局研究意见”。

2004年3月,南宁市文化局在市博物馆召开了修复钟鼓楼的论证会,同时特别邀请了提出重修钟鼓楼的周小贤老人。最后,建议沿邕江修建和修复南宁著名的钟鼓楼。

2005年,市文化局又提出建设钟鼓楼等五大历史文化景点,南宁的文化名城保护意识再次被唤醒。

虽然顾靖不出名,但它仍然存在。

马爽井位于人民东路与友爱南路交叉口,人民东路63号前方约10米处。这里曾经有两口平行的井,曾经是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80年代初修路后,这口井就被埋了。但是,市民们一直把从西边的民族商场,北边的友爱桥,南边的沙井码头这一段称为“马爽井”。相传“马爽井”是宋代狄青将军南征时所挖(但无史料记载),也有说是民国初年所挖。

双芒井是南宁市新公布的21文物古迹之一,部分线路公交车使用这个地名。双民井旁边有“民井小吃店”、“民井宾馆”、“民井冷饮店”。

回望古井,灯火阑珊

市内滚滚车流经常在人民东路与友爱南路交叉口短暂停留,被称为双芒井。十几秒钟的红灯,可能会把这个城市的历史暂时连接起来。

不知从何时起,马爽井的内在联系被现代交通中断,而作为南宁最著名的地方,它的消失更多体现了一种标本意义。

纵观郯城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可能会发现,像双面井这样植根于市民心中的古迹并不多,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它的生命周期。在南宁的历史轨迹中,一直闻名至今却没有井的双面井,一直在见证着这种巨变或者说渐变。

如今,作为首都少有的历史遗迹之一,双面井与其他名胜古迹一起构成了郯城的文化源头。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完整性,这座城市黄金商业区的古迹消失了很多年,人们还在念叨它的好。

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逐渐充满了马爽井的文化气息,井不得不接受“现代化”最直观的刺激。但对于怀旧的人来说,双米井还是有怀旧之情的,人们也发现,在灯光昏暗的地方,双米井的模样也渐渐清晰起来。

清泉育人,桑葚深情。

翻到南宁地图,古井不知何时消失,杳无踪迹。只有地图上标注的“马爽井”、“沙井街”等老地名,还显示了这里曾经存在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在友爱南路与人民东路63号交叉口约10米处,曾经繁华的丁字路口有两口井。他们彼此靠近,井口大如姐妹,因此得名马爽井。这口井一年四季不干涸,水清澈、明亮、甘甜。这个地区的居民正在这里抽水和洗衣服。当时住在这里的都是下层劳动人民,拉车的,叫卖的,挑夫的,泥工的...他们早出晚归,辛苦劳作,子女衣衫褴褛。他们每天在井口三五成群一起上学,放学后去井口帮大人提水,点缀了这里的风景。

饮水思源,双井让老南宁坠入爱河。家住沙井街三巷的魏阿婆回忆起仍充满憧憬:“双芒井的井深有两根牛绳那么长,大概有二尺四尺深。井水好,冬暖夏凉,打不过。当时附近的柔清园、凌云园、西湖园的居民都来这里打水。”现在,谈到重建被埋的马爽井,69岁的卢美莲的奶奶非常激动:“这是一件三喜的好事。我们家有吗?儿子?井酒店,另一个双井将是?所有的。”陆阿婆说,她从五塘嫁到沙井街的时候,就住在旁边。生了一对孩子后,第三个孩子幸运地生下了双胞胎儿子。“我生于1964?出生后,居委会还补贴了我7斤鸡蛋和5斤糖。我们一家六口就靠老公每月57块钱的工资生活,生活比较辛苦。有人劝我?把孩子送人。我说这是自然的,但我不会放弃。?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提着一个用半个篮球做成的水桶去马爽井里打水。

有了双井,我们有了男孩,我们经营的酒店叫井酒店。”陆奶奶说。

双芒井古井很美。

家住人民路北二里、现已70多岁的陆阿婆回忆说,郯城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一口井和三棵树。马爽井旁边曾经有三棵龙树,树下有一口小井,井水经常溢出马路。

1951年扩建道路修公园,挖龙树,将井移至路中间,就是今天的马爽井。“那时候我们爱用蓝盔打水,后来就用自来水,不用井水了。”74岁的黄老伯马上告诉记者:“我记得马爽井修了三次,越修越漂亮。

第一次维修在1957,井周围用石头砌了两道围栏,形成对称的90度角;第二次是1958年2月,井附近的路铺了水泥。那年我加入了消防队,所以印象深刻。第三次是在井边搭建平台栏杆,高10 cm。有两排梧桐树,开满了红花,很漂亮。家住沙井街25号的70岁退休工人丁煌告诉记者,马爽井海拔1米,是民国时期两广导游卢荣廷出资修建的“洋井”。

“那时候每家收两毛钱请人把海洋洗好。井底有一个大碗的竹筒直接插在深处,井水从不溢出,包括我们从日本躲回来的时候,很久没用井水了,水位不变,也没有水淹马路。”据井水监测员兰朝华介绍,“我监测井水已经很多年了。每天凌晨2点和中午,我都拿着尺子测量水位,包括邕江的洪水和地震。井水没涨多少,水质没变。井口的双口设计非常安全,人不容易掉到井里。”爱坐在双磨井边消遣的魏阿婆告诉记者,听说要填井封路,很多老居民都拒绝了,自觉拿着灯芯日夜守在井旁,表明人在井在的决心,逼着施工队改变填井方案。兰朝华说:“1984年底,因为修路,我亲眼目睹施工队把井口敲掉,往下挖了几尺,接了一条排水管到朝阳溪,然后用水泥预制板把古井封了。后来装了管道煤气,就挖到井里,他们填进去,绕过去了。”

从古井中消失。

据记者调查,虽然很多人不了解人民东路、公园路等路段,但都知道这个区域叫双芒井。为什么马爽已经被埋葬了20年,却没有被遗忘?丁煌老人说,虽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马爽井附近的道路名称已被多次更改,但过去给路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年前穿过一排排梧桐树的马爽井。“路人爱看井的深浅,容易入脑,所以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井水又深又凉又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南宁人的双井,虽然遥远,却书写了南宁的历史,让我们的城市厚重而悠长。

在采访中,记者试图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重温顾靖过去的辉煌,但他从未品尝到它最初的魅力。令人欣慰的是,马爽井的重建已被纳入南宁市有关部门的日常议事日程。据了解,双井将重新出现在新建的澳门街。届时,双井将与现代商业文明完美结合,提升现代南宁的文化品位,保留南宁的文化源头,丰富城市内涵。

古堤和古墙现在在

邕江防洪古堤:原位于南宁邕江北岸临江路附近的河边,一段高5米,长100多米,由大石块砌成。它原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防洪大堤之一,也是南宁现存最古老的邕江防洪大堤。

南宁古城墙:据史料记载,南宁古城墙始建于宋代。初期城墙周长约1.050米,高约6米。东门(电信局大楼右侧,民生路与南环路交界处)、迎恩门(北门,现工人文化宫)、仓西门(民生路与解放路交界处)、镇江门(水闸,现)明万历三十年,开南门;乾隆六年建成高约9米,宽约6米的规模。在仓西门、北门、东门的城楼外还有副城,称为月城。

位于邕江北岸临江路的防洪古堤。

古堤:劫后余生的城墙:灰烬与烟尘。

近日,记者在古堤旧址看到,一段高5米、长100余米、用大石块垒砌而成的邕江古堤,依然矗立在邕江北岸临江路附近的河边,继续执行着它千百年不变的使命——“将军闭门止洪”。

据统计,邕江流经南宁的年平均流量约为480亿方。据《永宁县志》记载,宋二年(1042)邕江发生水灾:“秋水入郯城两尺,坏官民居屋。”从宋崇宁二年(1103)到清光绪七年(1881)的778年间,南宁* * *遭受了6次特大洪水,分别是1633和1765438+。1881年水位高达79.98米。

文献中已有记载:“这一年(1881),洪水是百年不遇的大灾...八月,东风大雨连日,水涨船高,城门筑起土垒。城外的水比城里的水高。”据86岁的南宁市民周小贤先生介绍,解放前,南宁有两座古城墙。一个是唐代古城遗址,从金威陆吾到广西军区大约30米,现在已经没有了。另一个是宋代修建的“宋城”,今兴宁路、民生路周边用实心砖砌成,城廓1.030级台阶,故民间有“城区直三里,横七里”之说。“1950还有一些城市基地,我在中山公园看过。宋城从今天的当阳街延伸到邕江宾馆,转南环路延伸到* * *北小学,转工人文化宫,再转火楼到百货大楼,新华街到水塔脚下,又转回到当阳街。

但是这一段古城墙现在已经消失了,没有了踪迹。周先生感慨地告诉记者,解放后,随着南宁道路的拓宽,南宁古城墙被彻底拆除,这段历史已经“毁于一旦”。可惜的是,希望未来重建的古城墙能带回历史的痕迹。

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堤防简介。

古堤虽旧,但仍能防洪。

据文献记载,古代郯城常遭水灾,清乾隆四年(1739)南宁又发生一次大水灾。乾隆四年至六年,左江道知府杨和知县吴凤年雇人重修江边城墙。从前仓西门至安塞门外(民生路与当阳路交叉口至现民族路口),河水湍急,河堤被冲溃,导致城内水患无数。正因如此,虽然多次修建防护堤,但都因不稳定而被河水冲走。

清乾隆八年(1743),经左江道徐日池、知县苏、知县勘测,在仓西门外(今民生码头)至安塞门(今邕江宾馆南附近)的水面附近修筑了一条大石堤,堤前又修筑了三座码头(即下关码头)。石堤(堤)高五十一尺,保护城基,修了三个码头,但不久石堤(堤)又塌了二十一尺;道光乾隆十八年、五十二年、二十六年、三十年,重修城墙和河堤,并在安塞门高地建亭,称为祭河台,是历代官员举行祭河仪式的地方。

据报道,这三个码头在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但这段石堤仍然发挥着防洪功能。现存的石堤(堤)是南宁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防洪设施,邕江古防洪堤于200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石堤石条至今保存完好,刻有“堤顶一楼、二楼、三楼”、“中流砥柱”、“雍正三河”等字样。

城墙已毁,故留城门名。

至于古城墙的历史变迁,据文献记载,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由于城乡贸易的发展,知府薛范开了“南门”(今中山路与南环路交界处)。然而到了明朝末年,战争爆发,南门被封。此外,在离北门(今广西区民政局后面)几十尺远的缺口处开了烟火门,作为城内居民运送柴禾的通道。这些属于明清古建筑。民国六年(1917)兴宁路至西关路的城基打通,开了一个“新西门”。

从北宋到民国的800多年间,永州城墙多次坍塌,历代知府不断重修。到了民国初年,城墙已经失去了功效。另外,省政府从桂林迁到南宁,当局认为城墙妨碍了城市建设,于是省政府决定拆掉城墙以扩大建筑用地。民国二十年后,郯城东南的城墙已被开发成环城路,周围盖起了新房子。

贵朱华宋城

南宁建于金代,原名永州。相传古代只有一座天宁寺,所以有“先天宁,后南宁”的说法。宋仁宗年间,刘楚被任命为永州太守。他上任后发现原来的土城又矮又不安全,决定另建一座砖石城墙。但奇怪的是,农民工白天建城市基础,晚上就塌了,好几天都无能为力。一夜更深更静。刘太守在独坐之前,就想过要建一座城。因为他没日没夜地工作,所以他伏案工作也不觉得困。黑暗中,突然一个神人走过来对他说:“建一座城,建一座城,乌龟也行。”然后消失。

第二天早上,刘太守去了工地。突然,狂风大作,百步之外一条黑蟒被风刮来,顿时让刘太守想起,在寻找神灵的过程中,张仪筑城,一次次坍塌。后来就按照龟行来建了。刘太守命人沿蟒蛇径种下招牌,从石牌坊(今* * *和路)绕过东濠塘,经过东门老赵祠堂(今民生路东端),顺着南环路,烧了烧的地(今邕江饭店左侧),经过当阳街、水塔脚、新华街、旺火楼,回到石牌坊,按此路线造城。

原来是水门(今邕江大桥全敏路尽头)。九只乌龟住在河下深潭边的洞里。有一天,他们被水龙王占领了,乌龟只好上岸藏到地下,筑城让他们无处可藏,于是在晚上把城给毁了。水龙王知道后,派黑蟒将军前去镇压。乌龟们匆忙逃走,但只是变成了石头。

此后,在这座城市里发现了八只石龟,两只在夫子庙(现在在南宁宾馆),一只在王守仁的讲堂,石牌坊(现在在穿过* * *和路南的北宁街南段)。一个是水闸附近(现全敏路西段);一个在友兴街朱升宫(现在当阳街中间的码头右侧,一半被市基金会压住);一个是在城隍庙街口(现红星剧场门口);一个是南门井附近(现中山路中段);一个在花棉街(现在的全敏路东段)。

最后一个逃到了江南的亭子里变成了石头,变成了龟背供人行走。

新闻链接-南宁城隍庙

又称府城皇庙,该庙位于今兴宁路红星电影院内。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初年,是苏志家族的葬身之地。它最初被称为苏寺,有城主的画像和铭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交趾(今越国)陷秦州、连州,犯潭州之罪。永州知府苏简手下只有2800名守城官兵,被困孤城42天。

最终水尽粮绝,攻陷坦洲城。苏建带领一家大小36人,跳入火坑自焚而死。

宋神宗熙宁九年七月(1076),狄青部将郭逵驱逐出境,将苏志一家的尸骨收殓掩埋,埋在南宁城墙下。宋朝封为邕宁城隍,赐名“苏庙”。民国元年(1912),全城神像被毁,城隍庙作为自治办公。民国八年(1919)为南宁审判检察处。当地人为了纪念的忠勇,在高丘上划出1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为的塑像建起了一个小笼子,并刻上了“苏公祭之地”的石碑,数百年来一直在此烧香。解放初,这里被改建为红星剧院。现在城隍庙里有一座巨石砌成的古城墙,叫“后宫墙”。

佩服美丽的广西志愿者落户南宁。

记者:傅经理,听说你是上海人?

富博:是的,我是上海人。在南京工程学院读书的时候,听从桂林开会回来的导师介绍。广西很美,美得神奇,我动心了。结果填了广西的第一第二工作志愿。1961来南宁工作,一晃就是44年。

“户口”留在了书院,重建了博物馆。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北京的专家来南宁参观南宁的古建筑。我带着他们逛了逛,发现幸存的古建筑并不多。逛完江南某私宅,回到解放路看新会书院。当我们到达那里时,我们震惊了。许多工人正在拆除房屋。书院两边长长的走廊和一些屋顶都被破坏了,我们得知他们是为了扩建宿舍才拆掉的。我很着急。我立即联系有关部门,找到了当时南宁市建委的原总工程师孙卓,最终把书院留了下来。那真的是我的余生!当时北京的专家建议可以在南宁改建成博物馆,现在南宁博物馆的陈列室就是新会书院。

解放路天宁寺旧址。

拯救城隍庙以失败告终。

民生路和兴宁路改造的时候,我参加了步行街的专家组,发现来自北大的设计师新方案是把步行街骑楼外墙上的一些古迹敲掉,重新在玻璃钢上贴上一些整齐的图案。这不是真正的保护,以假乱真离历史越来越远。但是修改方案已经来不及了。我加入专家组的时候,已经在建设阶段了。可惜今天的人行骑楼已经改头换面,不是原创了。

我后来发现了金丝巷的城隍庙。我和现任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黄恩厚一起,口头建议将城隍庙留下,参考上海与商业成功融合的经验,用现代方式保护。专家组也讨论过,我们也拿出了市政府保护老街的相关文件。最后我们的方案被否决了,大家都认为做适当的改动也是保护。最终城隍庙没有保住,被拆了。

如今,城隍庙只剩下一段断壁残垣。南宁作为南疆重镇,曾经有过一些像城隍庙这样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迹,但由于种种原因,留下的并不多。

重建千年孔庙凝聚大家的心血。

前两天,市博物馆的秘书文立让我看一下修复夫子庙的设计和施工图纸。估计夫子庙终于可以重见天日了。我在广西展览馆找到孔庙的“四肢”,包括门、梁、柱等木块,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堆了。因为当年有一个建筑师参与了拆迁,他在每一块木头上都做了标记,保存的很好,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孔庙。可惜失去了这么多年,所以我在七八十年代提出了恢复夫子庙的建议。作为兼具文物和旅游价值的文化景观,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003年,市博物馆终于把孔庙修复提上日程,我也帮他们确定了青秀山景区新址。结果他们后来召集全国各地的专家讨论,一致认为孔庙应该扩建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修复。方案由广西规划设计院出,老夫子庙放在新夫子庙的一个房间里,这是最后的妥协。好了,最后多了一些南宁古迹,让大家了解一下宋代的文化。

树立保护解放路的里程碑

解放路滨江边准备扩建新国家电影院,设计图纸已经到我这里了。东大亭商住楼本来就是拆迁范围。我去过,那个建筑的建筑形式,材料,做法都和清朝不一样。已经变成洋气了。它的房屋大梁是从美国松树运来的进口货。是见证清末向西方建筑过渡的“活化石”。它是中国唯一的建筑,在古代建筑史上起着里程碑的作用,不可拆除!我跟市文化局局长提过,她同意留下来。我也建议设计师把东大亭商住楼作为新电影院走廊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文化景点,对发展影响不大,可以增加电影院的知名度,给电影院带来更多的收益。

还和市规划局的同志去看了解放路天宁寺旧址,分析是否有保存价值。

现在的南宁总商会已经不是天宁寺了。那栋房子的木头一部分是清朝的,一部分是民国的,但也是古迹,值得保存。在我的建议下,南宁总商会后来被南宁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解放路有很多好东西。希望它能成为南宁历史遗迹的重点保护区,成为南宁的旅游区。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它的历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做大做强广西省会中心城市,提高市民的人文意识和保护意识。

新闻链接-南宁夫子庙

南宁孔庙(公元1049-1054)建于北宋皇帝统治时期,是古代南宁的孔庙,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据历史专家考证,南宁夫子庙旧址位于仓西门外的沙市,也就是现在南宁市解放路的东端,后迁至民生路上的南宁饭店。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40年代,南宁当地人每年春天和秋天都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孔子纪念活动。南宁夫子庙初建时,已有相当规模。后历代多次修建,成为清代南宁最完整的园林式文化景观,占地十余亩。然而,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南宁夫子庙的一些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初已成废墟。20世纪30年代,寺内重点建筑大成殿修缮后,再次成为男女老少,尤其是文人墨客祭拜圣贤的圣地。

1982 10,仅存的大成殿因南宁饭店扩建被拆除,其部分原材料一直保存在广西展览馆,以备日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