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和巡逻战列巡洋舰有什么区别?
第一,高速战舰。每一次动力装备的革命都会引发一次武器装备的革命。高推重比的喷气发动机催生了集战斗机、截击机、歼击轰炸机作战能力于一体的多用途战斗机。大功率柴油机(燃气轮机)的出现催生了主战坦克,一举取代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分配轻型坦克给侦察部队;船用内燃机的出现,赋予了战列舰高速航行的能力,极大地冲击了战巡的作用。一战时,由于蒸汽锅炉的限制,战列舰的航速基本在20-25节之间,而巡逻舰一般在25-30节之间,快30%-40%。到二战时,相当一部分快速战列舰的航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30节,基本上是大型战舰的航速极限。如果要进一步完善,就必须在建造成本或防御能力上付出高昂的代价。意大利有一些战列舰可以突破这个极限,但是“纸板战列舰”的称号也是名副其实,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与战列舰相比,战巡唯一的优势就是速度快。既然这种优势已经丧失或者不再明显,那么它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主要目标的消失。战巡的主要目标是装甲巡洋舰。这种介于普通巡洋舰和主力舰之间的大型战舰,曾经是各国舰队的中坚力量,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在对马来西亚海战中,日军充分利用了这艘战舰,击败了在主力舰上占据数量优势的俄军。为了对付这种战舰,巡逻队出现了,几乎一夜之间,装甲巡洋舰就成了过时的垃圾。它的主炮威力和射程都不理想,无法在远距离给予对手主舰足够的打击;它的装甲只能对抗轻型火炮,在主力舰的大口径火炮下还很脆弱;它的机动性不强,既追不上对方的轻型战舰,也摆脱不了对方的战巡。在战斗中,最多只是为主力舰当当护航,没有其他用处。如果用于近海防御,使用老旧战列舰更划算。而且这种战舰并不便宜——成本比主力舰高50%左右甚至更多——如果只能承担这样的任务,留着有什么用?施佩的装甲巡洋舰编队的灭亡为巡逻敲响了丧钟,日德兰海战中40%的装甲巡洋舰惊人的沉没率加速了它的淘汰。一战后,各国基本停止发展装甲巡洋舰,而是将原有的轻巡洋舰分为两个等级——炮长6寸左右的轻巡洋舰,驱逐舰等轻型水上目标;8寸炮的重巡洋舰,巡洋舰等大中型水面。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主炮口径,但吨位是次要的。相当数量的轻型巡洋舰甚至超过了同期重型巡洋舰的排水量。由此,介于万吨级巡洋舰和三万吨级主力舰之间的装甲巡洋舰被彻底淘汰。当然二战时装甲巡洋舰复活了,谢恩和阿拉应该在这个名单里,但这只是特例,而且是在巡逻消失的情况下。战巡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对抗装甲巡洋舰。当战巡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时,风光一时的装甲巡洋舰纷纷过时。现在,最重要的对手都不见了,也应该是“鸟尽弓藏”了。你不能去防空反潜。
第三,空中力量的发展。一战后各国空中力量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大量先进飞机的服役,另一方面是航母的普及。这使得战争巡逻的主要任务之一:侦察和反侦察。战巡通常作为主力舰的前锋,负责侦察敌方舰队,打击对方的侦察部队。虽然当时“大船巨炮”的学说还是主流,对航母和飞机的威力也没有完全了解,但一致认为航母和飞机可以为舰队提供更理想的侦察和反侦察能力。在对对方的侦察方面,飞机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得更好;在攻击对方侦察部队方面,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该机的威力不足以对主力舰构成致命威胁,但有能力攻击对方的前卫舰队,也能击落对方的侦察机。同时,航母可以在远离危险的区域活动,安全性高。而且从成本上来说,航母和飞机的成本更容易接受。即使几十架飞机被击落,也不如被击沉被驱逐的损失大。这样一来,既然有更好的装备来替代其作战任务,那么战巡的地位就被进一步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