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盔甲是如何制作的?
秦墓中发现的石甲和石甲(也就是口袋和头盔)真的很神奇。这批形制精美、工艺精湛、分布密集、种类繁多的青石铠甲,由扁铜丝制成,填补了中国古代秦铠甲发展史上的空白,对研究铠甲制度、军事制度和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盔甲作为士兵的防护武器,在冷兵器时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士兵的身体免受敌人进攻性武器的重创,从而增强战斗力,给予敌人更加猛烈的打击。那么,盔甲的起源是什么呢?中国古代盔甲和西方盔甲有什么区别?铠甲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世界上最早的盔甲是什么?
根据考古资料,世界上最早使用盔甲的地方应该是古埃及。黄金装饰的盔甲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古埃及坟墓中被发现。这些盔甲穿在乌沙布提的仆人身上,说明当时已经使用了盔甲。公元前14世纪在古埃及发现的鱼鳞状盔甲或青铜盔甲和头盔,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用盔甲遗存,是当时米坦人和迦南人对抗埃及人的防御性武器。底比斯阿穆诺菲斯三世宫殿中发现的装甲板长约115 mm,末端趋于尖状。
这些钉片缝在皮革或布质内衣上,铠甲重量可观,穿着不舒服,在抵御复合弓的穿透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般弓箭手的盔甲由大约500个覆盖身体的大鳞片,500个覆盖手臂的小鳞片和大约200个同样小的头盔鳞片组成。这些巧妙的设计不仅大大减少了军队的伤亡人数,起到了更好的防御作用,而且在笨重的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盔甲的发现证明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和辉煌。
古代西方用的盔甲是什么?
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史众所周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遗迹中已经发现了盔甲。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放源头,大约持续了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和地中海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海岸和爱琴海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腊-波斯战争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四分五裂。古希腊的历史结束了,希腊化时代开始了。
公元前7世纪维托罗尼亚的青铜胫骨盔甲(左)和青铜头盔(右)。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移民到意大利南部,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了部落联合的进程,一个单一的拉丁部落与萨宾、埃塔拉斯坎等三个部落联合,形成了罗马公社。从7世纪末到6世纪末,罗马公社在埃塔·拉斯奎因的统治下。这时完成了氏族部落公社向城邦的过渡。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北部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落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拉开了古罗马帝国的帷幕。
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西方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因此盔甲作为一种防护措施也被广泛使用。西方盔甲多以青铜或铁皮制成,坚固性大于柔韧性,受到的限制也更多。
中国古代盔甲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形式是什么?
在中国,从东周到秦汉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激烈,规模增大,重甲部队在各国军队中的比重与日俱增。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有大量全副武装的军队——“军”。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越来越强。在与“六国”的长期合并战争中,军队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其他诸侯国,所谓“百万带甲”指的就是这个;又因为秦军作战勇猛,令他国军队望而生畏,被称为“虎狼之师”,这也是秦能灭六国的主要原因。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铁甲复原
春秋战国时期,盔甲主要以皮甲为主,但也出现了铁甲。到西汉中期,铁甲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从秦代兵马俑坑和石甲葬坑的铠甲资料分析,铁甲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还是以皮甲为主,只是从战国到汉代。铠甲质地从皮到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战国到汉代进攻性武器从青铜到更锋利的铁制武器的变化,迫使作为防护性武器的铠甲逐渐从皮变为铁。另一方面,铠甲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一时期进攻性武器从钝青铜武器向锋利铁制武器的转变过程。
古代盔甲采用了怎样的制造技术?
在欧洲早期,人们主要制造全封闭、全副武装的盔甲。工匠需要将砧板上的整块铜或铁敲成人体的形状,然后将零件组装起来。固定的部分都是用一整块铜皮或铁皮制成,只有接头和需要活动的部分用铜皮或铁皮带扣或带环或其他形状的别针钩住。有时候头盔是完全封闭的,只留一个很小的缝隙,便于观察和通风。
青铜皮带扣(左),青铜针扣(右)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盔甲主要以皮甲为主,但也出现了铁甲。到西汉中期,铁甲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从秦兵马俑坑和石甲葬坑的铠甲资料分析,铁甲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仍以皮甲为主,恰好是战国时期。汉代基本淘汰皮甲,基本使用铁甲。到了宋代,发明了柳叶甲和鱼鳞甲,既保护了身体,又让它们行动自如,增加了攻击能力。到了明代,发明了钢制的宽檐帽,取代了以前的宽檐毡帽,铁网裙上套着紧钉的皮甲,取代了厚重的铠甲。钢制宽檐头盔有效防止弹片、刀剑、长矛等对头部的伤害,钉皮甲有效覆盖锁甲的空隙,锁甲增加了防御力,使士兵得到更好的保护,增加了有效机动性,是铠甲发展的巅峰。
清代贾谊(左)和清代贾锁(右)
史料中对铠甲制作方法的记载是怎样的?
《考公基》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员编撰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本书描述了齐国各类手工艺品的设计规格和制作工艺。它保留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美术的资料,记录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建设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公基·汉人》中记载:“汉人为甲,犀牛七属,犀牛六属,犀牛五属。犀甲百年,通甲二百年,和甲三百年。凡是做a的都要先做脸,再做皮。上下权重于一,围于其长。铠甲锻造的地方,不坚固,如果已经是我们的,就灵活了。在检查皮革的路上,它是空的,而它是丰富的;我希望它简单;我要直男,我要信守承诺;比如我想让它有钱;衣服让你无欲无求。空虚无聊,就坚定;如果容易,素材会更多;你直爽就好。预约的话,一个星期;给它很多;然后就清楚了;如果没有服装,就会改变。”
这个记录的大意是:作者是一个专门制作盔甲的工人。犀牛甲上下腿均为七片,贾茜甲上下腿均为六片,和甲上下腿均为五片。犀牛甲(雄性犀牛皮制成的甲片)可使用100年,犀牛甲(雌性犀牛皮制成的甲片)可使用200年,组合甲(雄性犀牛皮和雌性犀牛皮制成的双层甲)可使用300年。做美甲服的时候,首先要测量人的体型,根据体型裁剪甲片。在生产过程中,要对铠甲的上下行程进行称重。如果它们的重量相同,则应以盔甲的长度作为腰围。芋头作为甲衣,锻造的话不结实,过度锻造造成的皮子损伤会让甲衣容易弯曲但不结实。一般观察甲胄的方法是:看甲胄板上钻的用来穿丝绳的小孔,小孔应该很小;往指甲板里面看,刮得平整光滑;看盔甲的接缝,上下对齐;放在袋子里,体积小;举起来摊开,应该是宽广的;穿在身上,这样甲片就不会互相磨了。看到钉板上的孔很小,就知道钉板很结实;当你看到钉板内部又平又轻,就知道钉板的材质不错;看到铠甲上的缝是直的,就知道做工不错;放在小体积的包里,就知道缝制的精致;如果把它举起来展开显得很宽,它一定很亮;放在本体上钉板不会相互磨损,因此移动方便。
从《考汉人》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盔甲的制作非常讲究和复杂,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
秦陵出土的石甲胄是什么样的?
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东南200米处,局部发掘了陵园墙内最大的墓葬坑,面积超过13000平方米。通过试掘,发掘出90件石铠项圈、36件石椽和石背心。制作这些石甲胄的材料是蓝灰色的喀斯特石灰岩,质地细腻,颜色均匀。打磨钻孔后,用青铜丝连接。其中有近800件精美的石制盔甲,比兵马俑上模制的盔甲还要精致,反映了秦朝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秦墓复杂而艰巨的建设。这些石甲、铠甲、马甲的发现,形象地说明了秦代军事防护装备的地位,弥补了文献中对铠甲记载的不足,丰富了人们对秦代军事问题的认识。
秦时义(左)和秦时义的铠甲(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石甲胄器只是模仿实用盔甲制作的明器,在当时并不是用石头制作的。因为石头不仅体积大,而且易碎,不耐敲打,实际保护效果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秦陵出土的有关石甲胄的报道与1998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报道相同,没有新的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