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欧洲历史
在欧洲封建社会,国王、贵族和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有限的。“臣属之臣,非臣属之臣”,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割据状态,东方中国“遍天下,岂为王乎?”在沿海的土地上,是不是与王驹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政体非常不同?各国统治者仍在相互发动战争、掠夺和吞并,许多国家从未出现过统一稳定的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剥削农民。在欧洲,基督教会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它们与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各种税收和教会什一税的形式侵吞。农民反抗不断,但起义规模普遍较小,没有出现像中国那样多次推翻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个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为农民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所以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铁制工具的普及,加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丰富了社会财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作坊和手工业。16和17世纪,资本主义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城市中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生产关系中产生的,这表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此后,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兴起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是所谓的“黑暗时代”,文化落后,思想愚昧,而在中国,则是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反差强烈。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的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国教”。儒家思想主宰了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一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巩固,但在资本主义兴起后却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落后于西方。
-
1,定义:
“中世纪”一词最早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碧昂斯在公元15世纪提出的。他把西欧5 ~ 15世纪的千年称为中世纪,意思是介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历史时期。17年底,德国历史学家凯勒在《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整个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到了18世纪,中世纪这个词被欧洲历史学家广泛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晚清西方世界史著作翻译中采用。中世纪是一个适用于西欧的独特概念。当它应用于其他地区时,我们常常用世界中世纪史来代替它。
2.出发地和目的地日期:
由于概念不同,人们对世界中世纪历史的始末有不同的理解。传统上中国的上限是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下限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革命夺权为标准,现在不用了。现在的教科书都是05年底地理大发现前的下限65438+,但上限还是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介绍了12种关于上限的观点。始于284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即位,下限为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这种观点在西方很流行。《中世纪欧洲简史》、《世界文明史》、《世界通史》等作者设定时限时,下限为15世纪。
3.暂存:
到了中世纪,差异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期(封建时期);
11 ~ 14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兴盛;
14 ~ 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
中世纪
“中世纪”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叫“中世纪”,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他人认为自己是“中世纪”。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比昂多在公元15-16世纪首次提出并使用。他们认为在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他们自己的时代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纪”,即2007年底的“中间世纪”50016.000000000005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凯勒在他的通史中首次将人类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从18年底开始,“中世纪”这个概念就被西方学术界沿用了很久。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限制。西方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始于公元500年左右,止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后者的代表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以65,438+0,000和65,438+0,350为界分为中世纪早期。中期和后期。我国大多数历史学家习惯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始,而下限则有争议。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的荷兰革命为分界点,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分界点,但更多的是以公元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特定的地理边界和情感色彩。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在创造“中世纪”一词时,并不是指整个世界或整个欧洲,而只是指天主教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西欧。从情感上来说,他们非常向往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阿拉伯文化,拜占庭文化。然而,6世纪到16世纪之间“蛮族”的入侵导致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是极其恶劣的。
人类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不以为然,因此将这段历史斥为“野蛮”、“未开化”、“专制”,并称之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斥西方“中世纪”黑暗的同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形成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来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就不再是专指西方,而是成为一个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的这个阶段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时间不同,其“中世纪”也不能一致。比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较早,其中世纪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下限可以延伸到清末甚至民国时期,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和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始于11-65438。
更重要的是,“中世纪”这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被用来指代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历史。在关注经济生产方式共同点的同时,却忽略了各国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处于衰落趋势,游牧民族的。
入侵对濒临灭绝的西方古典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水平大大降低,教会成为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用者,虽然保存非常有限。然而,“中世纪”其他地区的文化却不同。
外面的一幕:在近东,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自称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积极保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落后,悄然崛起的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
宗教教义的传授向世界各地的先进国家寻求知识,这导致了阿拉伯文化的迅速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古文化由于内部分裂和外敌入侵,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也是世界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典文明并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反而不断被吸收。
在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古典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最
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这些根本的区别很难用“中世纪”这个词来体现。
是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学家正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历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当,尽量避免用“中世纪”这个词,万不得已,用“中世纪史”代替。
当时也是定义的比较多。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差异,也是为了照顾文化发展本身。
完整性,书中的“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定义。在欧洲,我们叙利亚。
描述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的历史;在中国,我们描述了隋、唐、宋、元。
(公元581-1363)的历史;在日本,我们描述自公元646年以来的大化革命。
新世纪室町德川时代结束的历史16 AD;在印度,我们描述的是自我满足。
德里多王朝乃至苏凡国时期的历史(约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基本是6世纪到14世纪的历史。
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主要指服饰、饮食、住所等。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直接相关。
在欧洲中世纪,尤其是5世纪,战争非常频繁。古代文化被摧毁,古代繁荣的城市生活消失,新的欧洲居民停止建造剧院、浴场和道路,古代艺术消亡。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古代文学和文字。英国人和德国人说的日耳曼语和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说的罗马语在欧洲盛行,古老的语言和文字消失了。在战争中,在斧、刀、剑的战争中,野蛮人带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来到了欧洲。这是一个奇怪的欧洲。
5-10世纪的欧洲人还保留着许多野蛮的生活习俗。在英国传教的圣人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说:“英国人完全无视婚姻。他们不要合法的妻子,过着像马或驴一样放荡、滥交的生活。”(《狂欢节的历史》第79页,作者梅帕戈·帕特里奇)“公元610年,爱尔兰女王阿尔斯特带领她的宫廷侍女去见库楚人。女王和她的女仆们上身赤裸,撩起裙子露出私处。此举是对库楚人的极大致敬。”
中世纪早期,战争频繁,新兴王国不断为扩张领土而战。当时的法兰克人曾经认为战争和掠夺是最光荣的事业,劳动和农耕是无能的表现。从5世纪到8世纪,他们一直没有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文明。8世纪时,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还是个文盲。欧洲的新统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速度非常慢。其中意大利和法国因为罗马传统的巨大影响,文明程度更高。
在11—15时期,欧洲的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教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会教育人们脱离野蛮的习俗,提倡纯洁的生活。神职人员被要求坚持独身。把生活中的放纵倾向当成一种罪恶,宣扬禁欲主义,鄙视金钱,反对奢侈,宣扬一切幸福都是罪恶的思想。教会不仅通过牧师进行宣传,还通过国家权力和宗教权力进行惩罚。这一时期,残暴好战之风不再是主流,禁欲之风盛行。教会反对衣着的美观,甚至反对个人的整洁。清教徒反对唱歌跳舞、狂欢节和愚人节。“在他们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指控材料和禁止跳舞”(帕特里奇的狂欢史,第92页)。教会的做法已经超出了纯粹的人的道德范畴。实际上是打着教会和国家的旗号维护道德,反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正当享受和追求。
这期间,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已经持续了很久。这些直接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的生活和娱乐习俗。
(1)服装定制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中世纪欧洲由基督教统治,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很大。因为基督教鄙视金钱,反对奢侈,“在中世纪,下层阶级的衣服简单朴素,妇女不打扮,她们向教会捐献珠宝。制服以白色肥大长袍和无袖外套为主,颜色朴素(《古今服饰趣事》)。
在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和款式比较单调,颜色仍然是黑、灰、白,服装款式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奢华的托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早期,欧洲人穿着朴素,平民和贵族穿一样的衣服。八、九世纪时,男装有内衣外衣,与中国古代的长袍颇为相似,但比较紧身。裤子长到适合脚,裤裆短,肚脐下系带子。或长或短的袜子穿在脚上,有时布条从脚裹到腿。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在外套上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的斗篷,斗篷固定在一个肩膀上或系在胸前;劳动者的外套更短。法兰西的查理曼大帝“只穿法兰克人的衣服——有紧带子的亚麻裤子、毛衣和有带子的大衣”(商务印书馆《中世纪和现代文化史》,1935版,第53页)。冬天在外面穿件水獭皮或貂皮大衣和斗篷。贵族们腰间围着宽丝带,
用来束紧衣服佩剑,平民不准佩剑;亚麻和羊毛是主要材料。东方丝绸价格昂贵,用等量的黄金标价,只有少数贵族才能穿。描述了罗兰之歌(法国)和亚瑟王之死(英国)。服装的档次差异主要表现在服装的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们穿着细亚麻布,意大利制造的羊毛斗篷,冬天穿貂皮等名贵皮草。
平民只穿粗麻和粗毛织品。
女装是一种紧身长袍,长及脚踝。袖子又长又窄,外面穿一件宽松的长袍。袖子比长袍短。长裙的领口比较宽,领口和袖缝可以有各种装饰边。斗篷从你头顶落下。
10世纪,男装变得更加贴身。英国男士紧身裤上半部贴身,下半部及膝,宽松拉伸。紧身衣是套头衫。紧身衣外面罩着斗篷,用大别针别在胸前。此时的女装变宽,袖子加脂加长,头发披上披肩,身上披上斗篷。她们的内裤很长,直拖到地上,外套也拖到膝盖。圆袖子和华丽的衣服很受拜占庭的影响。他们的头发被面纱覆盖,它的末端比他们的背部更重,被直接拖到地上。到了12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又薄又窄,让身体曲线凸显。在后面扎,袖子逐渐加宽,袖口可以垂到膝盖。
12世纪,出现了一种圆形的蛋糕头饰,可以保护眼睛免受阳光照射,还可以隔热,主要是十字军战士佩戴。大衣流行前开款式,把前开分成两片。女装是系带紧身衣,上面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连衣裙。两部分用线缝起来,袖子绷得很松。裁剪方法是上下衣服分开裁剪,然后缝合,和以前一样。
大布就不一样了。
13世纪,男女服饰趋于一致。男装还包括紧身衣和各种外套、圆形蛋糕头饰、帽形装饰袖和开胸披肩。下面有长袜和靴子和鞋子。这个男人戴着一顶小小的中亚帽子。这个时候防护大衣就流行了,适合出行。这种外套是大披巾,开胸,旁边有缝,这样手臂就可以伸出来活动了。此外,这一时期流行封闭式背心式外套。上半身像个背心,下半身可以到膝盖。这件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就成了一个帽形的装饰袖。在13世纪,劳动者的长袍长短不一。男士夹克齐膝,短袖,后跟在脚下,裤子后跟有一个圆孔,方便穿脱。夏天穿宽大的亚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夹克和无袖套头衫。女人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以方便劳动。收割时,裙兜可以装庄稼。当时,农民被禁止穿上好的料子和五颜六色的衣服。
14和15世纪后,欧洲服饰开始发生变化。由于经济的繁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流和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的服装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求时尚,贵族女性争艳,男性不拘小节。贵族和平民的衣着有更明显的区别;服装款式变了,服装材料的品种也多了。《巨人传》中的中世纪服装有绸缎、丝毛混纺、呢子、大马士革、条纹、金缎和各种皮草。衣服有大衣、外套、外衣、夹克、短裤、衬衫、短披肩,女人有长裙和晚礼服。饰品包括念珠、戒指、链子、宝石、钻石、祖母绿、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尚。东方服装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士外套内衬纽扣或宝石,就连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世纪流行男装,两层衣服,非常贴身,袖子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方便全身活动。外套上有十几个扣子,外套的内衬有一条细带把瘦腿裤的上端和它连接起来;外套外面穿紧身外套,14年底出现高领外套;领子遮住耳朵,脖子后面的领子遮住后脑勺,下摆拖到地上;这个时期的斗篷是用一组纽扣固定在身上的,外观呈圆形,又长又宽。女装以无袖大衣和无袖长衫为主。一块布做的,领口宽,领口低。这是14世纪欧洲女性流行的袒胸衫。领口圆形,棱角分明,方方正正,领口很宽,露出胸部的上半部分。上身无袖短袖,光膀子,高带。男女衣服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子融为一体,皮质鞋底,带马刺的无底靴。紧身男裤是两条裤腿分开穿,前后各有一件长外套罩住。后来外套越来越短,变成了夹克外套。15世纪,大衣更短,成为一件遮不住羞耻的衣服。女性袒胸晚礼服和男性夹克遭到牧师的反对。15世纪的宗教改革家杨指出,“因为女人穿宽脖子的衣服,任何人都可以直接看到她们闪亮的皮肤,直到露出一半乳房。”(《耻辱的文化史》勒贝尔市三联书店)
换男装也被认为是不礼貌的。1390年,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召开宗教会议,并发出通知:“只穿夹克出门参加舞会或上街的人要特别注意,前后遮盖身体,不要露出羞耻之心。”(《耻辱文化史》第83页)通知发出后不久,短裤被加长,和类似袜子的脚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出现了用强力布缝制的大腿包来遮羞。
英国下议院不能容忍平民和普通骑士穿着和贵族一样的衣服,强烈反对在服装上追求刺激。英国爱德华四世在位时,英国下议院提出了这样一份文件:“不允许勋爵以下的骑士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和穿着任何大礼服、夹克或大衣。但衣服必须足够长:当他直立时,衣服能盖住他的生殖器和臀部。领主或任何更高的贵族不受此限制。”(Breddo《婚床》,三联书店)。
14世纪流行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一种颜色,全身分四部分染色。15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到靴子由黑、白、浅绿色组成。红色、黑色、绿色和紫色很受欢迎。裤子鞋子帽子背心都可以这样分。裤子里面可以是紫色,外面可以是黑色。(引自《世态风土,衣食住行》)。
家徽是中世纪绣在衣服上最常见的图案。家徽最初是十字军东征中识别敌我的象征,后来成为大家庭和普通市民家庭的象征。14世纪,尊身尊家之风盛行。许多大的家徽绣在妇女的衣服上,已婚妇女将丈夫家的家徽绣在衣服周围。
15世纪,女装接近男装,宽松的长衣系在腰间,外套用宽丝带系住,身上挂着短剑,男子头戴小帽,脚上穿尖头鞋。
中世纪女性的发型和帽子风格。在12世纪,妇女习惯于将头发梳在后面,并在脸颊上扎两条辫子。13—14世纪,妇女用方形白麻布裹住头部,绑在头顶,或用发夹别在耳朵上,只露出面部。中世纪的头巾有很多种风格,有些和现代修女的很像,一直到脖子。年轻女孩可以在节日戴皇冠,但已婚者不允许。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类似的审美服装,如V领、尖头鞋、新安帽等。新安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定型,尖端呈40度角,高9寸至3尺。帽子挂纱(高级亚麻布),用圆环固定,前面可以加绒。帽子很贵。帽子有一个角和两个角,有的还有翅膀。
中世纪的鞋有很多种,有皮靴、靴子、靴子、拖鞋等等。腿带和腕带由皮革和羊毛制成。农民经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脚趾特别长,脚趾的长度代表了穿着者的身份地位。一般来说是六寸,绅士十二寸,贵族十四寸。皇族不受限制,穷人也不许穿。
中世纪,男人留长发,骑士留长发。
牧师总是穿着黑袍,戴着兜帽;但是发型变了。8世纪,僧侣开始剃发,仪式为“理发式”。在希腊或东欧,发型是剃光所有的头发或剪得很短,这被称为“圣保罗风格”。在罗马,发型是在头上剃掉一个圆形的片,留下周围的头发,这被称为“圣彼得式”。剃和尚的头发是谦卑和奉献给上帝的标志。
在14和15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求奢华和享受,无视宗教戒律,尤其是在服饰方面。“无论贵族还是贵妇,都像喜欢新衣、佩戴首饰的孩子。这是一个铺张浪费的时代。男人穿尖头鞋,女人戴一尺高的锥形帽。这时,人们用3000只松鼠的皮做了一件大衣,而奥尔良公爵用700颗珠子在袖子上绣了一首诗。”(中世纪和现代文化史)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下,人们对服饰应有之美的追求被视为轻浮的行为,禁欲与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饰上。根据美的标准,人们不断推动服装的发展,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的发展才有了很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带来丝绸服装,或者用丝线加工成细丝制成衣服。男装有紧身衣和袖子,前面有衣锁装饰。衣服齐膝,袖子长短不一。腰部有一条腰带。长披风是正式的庆典服装,披风前后镶嵌着漂亮的彩色吊坠。披肩是一块打褶的长布,固定在肩膀上。
妇女的服装有斗篷和披肩(为皇家王后准备的)长外套,这是从基督教的法衣演变而来的。女人的外套短到臀部,长到脚踝。户外服装是一种长披风,从头部垂下,覆盖全身。贵族妇女的衣服上镶嵌着金、银、宝石和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上衣长及腰部。从查士丁尼女王的画像中可以看出,她的穿着极其奢华,穿着一件遮脚的长裙,裙摆宽大如裙,袖子窄至手腕,袖口紧绷。腰上系着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着各种宝石,胸前挂着珍珠宝石,帽子上装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它的一些服装风格是欧洲的,它的丝绸面料和宝石饰品产自东方。
(2)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封建经济极大发展,农村人口增加,广袤的土地、河流、森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欧洲饮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_根据阿萨·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大约在公元600年,撒克逊人种植的最常见的作物是大麦、燕麦和小麦。《瑞士》的作者说,在古代的贫穷时代,燕麦、土豆等食物是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兰克人的历史》记载,蛮族的饮料是用苦艾混合酒和蜂蜜制成的。法国作为欧洲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在古代也是非常原始的。法国高卢人最早的烹饪是烤肉,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是烤野猪。据说他们用叉子把肉一块一块叉起来,然后放在火上烤。烤好后,他们可以和大蒜一起吃。这种做法很像中国新疆人的烤羊。
烤肉串的方法。当他们烤猪肉时,他们还会一起加入烤野兔、烤鸡和烤鹅。饮食非常丰富。
高卢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变得文明了。中世纪初,他们与法兰克人合并建立法国,形成法兰西民族。之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烹饪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盛产小麦、水果和优质葡萄,两面临海,水产品丰富,为法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罗马高卢的饮食文化为法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法国到查理大帝时代,封建庄园经济已经非常发达,食物也大大丰富。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左右颁布圣旨管理庄园。内容详实全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圣旨是针对王室庄园颁布的,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法国王室和庄园的饮食,以及其他含义。那时候的饮食有很多种。从诏令上看,有:
饮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浆果葡萄酒、熟葡萄酒、啤酒。
肉类:牛肉、猪肉、羊肉、肥鸡、肥鹅、鱼。
牛奶:牛奶、奶酪。
腌制:火腿、培根、培根、咸鱼。
水果:苹果、梨、李子、山楂、栗子、杏仁、木瓜、榛子、无花果、樱桃。
桃子,葡萄,葡萄干。
蜂蜜:蜂蜜、天然蜂蜜、蜂蜡。
油:脂肪油,(猪油,黄油),植物油。
调料:醋,芥末。
禁食食物:蔬菜,鱼,奶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小米,小米,干。
新鲜蔬菜,萝卜,萝卜和蜜饯。
面食:面包。
所有这些食物都必须“色美、质好、备净”。当时的餐具是铜、锡、铁和木制的杯碗。从上面的餐具可以看出,查理大帝时代没有叉子,米饭是用手吃的。这时,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①从简单的烘焙到各种烹饪方式。
②能制作腌渍食品和咸肉、火腿。
③调料品种增加,菜肴口味改善。
④食品制作有专门的厨房、面包房、酿酒作坊。
⑤酿酒技术有所提高。
食物的质量、卫生、赏心悦目都很受重视。
⑦酒和啤酒是主要饮料。
当时欧洲人的主食是小麦制品、面包和通心粉。瑞士的圣盖伦修道院以制作8世纪的“Banis Lunatia”新月形面包而闻名。圣诞节1217,维也纳市民向波尔德公爵赠送用高级面粉制成的新月形面包。
通心粉,欧洲面条,其制作技术产生于12世纪。13世纪,热那亚写了一本食谱,记录了面条的烹饪方法。14世纪,那不勒斯有一家面条厂。10世纪后,欧洲人开始饮用白兰地和威士忌。10世纪的威士忌酿造技术是从阿拉伯传入欧洲的。165438+20世纪,意大利就有了制作白兰地的技术。苏格兰和爱尔兰已经能够从大麦芽中蒸馏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禁食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饮食习俗,欧洲人因为一年要禁食三分之一的时间,形成了吃鱼的习惯。14世纪,天主教将星期日定为禁肉日,人们改吃鱼,鲱鱼和鳕鱼的销量大增。腌制和熏制的技术越来越好。12世纪以后,冬季鲱鱼的产量是鱼类中最高的,鲱鱼是储存的冬季食物。人们在春天收获前主要吃鱼和豆类。
调味是它在欧洲食物中的特点,中世纪烹饪中使用的调料是香草或香草。那时候欧洲每年6月5438+065438+10月做酸菜鱼。为了消除鱼和肉中的腥味,人们使用调味料。肉类中添加的香料有薄荷叶、月桂叶、鼠尾草、百里香等。在14世纪的《巴黎的父母》一书中说,蛋羹所需的调味草药是“薄荷花和艾菊,然后是薄荷叶、艾叶、马奇兰叶、茴香、香菜、甜菜、堇菜、菠菜、莴苣和一些姜粉”。
欧洲饮食习俗的第一个例子,13世纪初,英国庄园主蒙特福特家族留下了一笔流水账,显示蒙特福特家族主要以面包为生,还有大量的肉类、禽肉、鱼类,以及珍贵的松鸡和梭鱼。大米是稀有食物,被锁在一个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