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历史典故

秦王吞并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这个称号了。他应该用一个更尊贵的称号来配得上他的功绩,于是他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他还规定继承王位的后代要按顺序排列。第二代叫帝二代,第三代叫帝三代。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下一代。

全国统一,怎么治理这么大的国家?

在一次朝廷会议上,宰相王万等人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被消灭,尤其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可能在那里封几个王。请皇上在那里封几个太子。”

秦始皇让他的大臣们讨论它。很多大臣都同意王万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时,许多诸侯都被封侯。后来,周像仇人一样互相残杀,无法阻止。可见分封制的方法并不好。不如全国设郡县。”

李四的意见正合秦始皇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县,再划分县以下的县。

郡长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治大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读下面送来的奏章,要读121斤(当时奏章是刻在竹简上的),读完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有多集中。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其他国家一直没有统一的制度。以交通为例,不同地方的车辆大小不一样,所以车道也有宽有窄。随着国家的统一,车辆走不同的车道很不方便。此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应改为六英尺,这样车轮的轮距就相同了。这样就方便了车辆在全国各地的行驶。这叫“同轨车”。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各国的文字也是千差万别。甚至同一个单词也可以有几种写法。此后,更多的方便书法被采用,并规定了统一的字符。这样不同地方的文化交流就方便多了。这叫“同书”。

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但是各国的大小、桶、重的标准完全不一样。此后,规定全国采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一来,周围的买卖就没有难度了。

秦始皇搞国内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也进来了。匈奴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乘北方燕国、赵国衰落之机,步步进犯南方,夺走了黄河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派大将蒙恬(tián)率30万大军抵抗,收编河套周边所有地区,设44郡。

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征调民夫,将燕、赵、秦原有的北城墙连接起来,新建了许多城墙。就这样,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万里长城连成一片。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五十万大军平定南方,又设三郡;次年,蒙恬打败匈奴,又添一郡。这样全国有40个县。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疆拓土,在咸阳宫举行庆功宴。许多大臣称赞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成就。春于越博士,但是,重申分封制不能被废除,他认为它不会工作,如果他不遵循古老的规则。

这时,里斯已经当上了首相。秦始皇想听听他的看法。

里斯说:“现在天下安定,法纪统一。然而,有一批学者不研究现在,却研究古代,对国家大事妄加评论,在人民中间制造混乱。如不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想法,立即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外,所有藏有诗词、书籍、数百篇演讲稿的书籍一律上交焚毁;谁再私下议论这类书,就犯了极刑;

任何用古代制度批判现在的人都会被斩首。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求仙炼丹骗钱的人)叫鲁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秦始皇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人去抓他们。他们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他再一查,发现咸阳的一些儒生也在一起议论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起来审问。儒生受不了折磨,随意放弃了一大批人。秦始皇下令将违反禁令的460多名儒生下葬,其余流放边境。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气坏了,没人敢劝他。他的长子傅肃认为对付儒生太苛刻,劝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惹怒了秦始皇,下令傅肃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守与孟田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