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个小故事

在中国古代,关于西汉的数学著作《周篇·舒静》中记载了商鞅和周公的一段对话。周公问商高:“天不能梯级升,地不能寸量。”天空和地面高度的一些测量数字是如何获得的?

商高曰:“故折之矩以为三,四,五。”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钩”,下半部分称为“大腿”。商高的答案是指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半径角(即弦)为5。以后人们会简单地把这个事实描述为“勾三股四弦五”。因为勾股定理的内容最早见于商高的文字中,所以人们把这个定理称为“商高定理”。

扩展数据:

最早的应用:

根据许多泥板记载,巴比伦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人。这只是一个例子。比如公元前1700年,一块泥板上的第九题(编号BM85196)大意是“有一根长5米的木梁(AB)垂直靠在墙上,上端(A)向下滑动一米到D..下端(C)离墙根(B)有多远?”

他们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了这个问题。设AB = CD = L = 5m,BC=a,AD = H = 1m,BD = L-H = 5-1m = 4m∶A =√[L2-(L-H)2]。

《周快Suan经》十书之一《周快Suan经》中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原名《周解》,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著作,主要讲解当时的遮天理论和四季历方法。初唐时,它被规定为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为《周快》。

首先,勾股定理的公式在周快《Suan经》中记载得很清楚:“若求邪向日,以夕阳为钩,以太阳之高为份,分别乘勾股定理,分方得邪向日”(《周快Suan经》卷二),勾股定理的证明在周快《Suan经》中。

商高说:“计数的方法来自方,圆来自方,方来自矩,矩来自9981。所以当下折,以为钩宽三,股修四,径五。如果正方形是方的,外半部分是矩,环是共享的,那就是345。两个矩的总长度为二十五,称为积矩。所以,余之所以治天下,是此数而生。”周公对古代伏羲(包)构造周历的故事感到不可思议(天不能步步升,地不能丈量),于是问商高他的数学知识从何而来?于是商高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例来说明数学知识的起源。

参考链接:勾股定理逆定理-百度百科勾股定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