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
读遍甲骨文的钟鼎上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充满篝火的长城上,读出祖国青年的豪迈;在充满诗意和科学的土地上,读出祖国的成熟...
我想说但是我不想说。我看到了祖国的软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上,我觉得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无畏的致远舰上,我觉得祖国是一团火。但是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洲的东方,我用宽厚的臂膀卷起山海,把炎黄子孙抱在怀里,用茅草和土坯修补破碎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饱饥饿的生命。孙中山先生在黑暗中开始谋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起民族的骨肉;邓小平,放大沧桑的瞳孔,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穿越世纪风暴!
我想起了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写的《少年中国》,想起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把全部的热情和清醒的头脑投入到知识的探索、学习和积累中去,而不是浪费青春和时间。青年的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只是步他人后尘,必然受制于人。同时,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时俱进。“业精于勤,而乏于趣。”
明知“不进则退”,如果停止学习,固步自封,就会落后于千里之外的他人,最终被这个社会淘汰。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党的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观念和信念,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自觉奉献,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带头践行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做起。少年强则国强,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在我少年!说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不认真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历史上几代先辈是如何自觉肩负起民族重任的。历史上清楚地记载着,2009年5月4日,北京数十名青年学生作为普罗大众中最先觉醒的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进入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之后“一大”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也只有19岁。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青年在党的号召下前往苏联学习,用他们的知识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由此可见,青年往往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前沿,他们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和现实的人,你有规则,有使命,有任务。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并不重要。这个任务是基于你的需求和它与现存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