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眼镜?它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眼科医生和验光师努力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来矫正近视和防止其发展。近百年来,在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散光)的手术矫正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265438+20世纪,屈光手术已经成为眼科最流行的技术,尤其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疗效好,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令人惊叹。无数屈光不正患者是对的

LASIK渴望借助这种高科技眼科技术摆脱戴眼镜的烦恼,同时又畏首畏尾:

LASIK手术安全可靠吗?LASIK能在多大程度上恢复你的裸眼视力?LASIK的远期效果稳定吗?

我院眼科拥有国内最早掌握近视矫正的资深专家团队,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各种高科技眼科技术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使我院眼科的专家教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近视、远视、散光矫正经验,在国际上和广大屈光不正患者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我院眼科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咨询电话、邮件和求助信件。为了集中回答广大屈光不正患者的疑问,我们将把LASIK手术,包括非常敏感的价格问题,一一介绍给读者。

2.准分子激光的概念和LASIK的原理。

准分子激光是一种由氟和氩激发产生的不可见紫外光。它的波长只有193 nm,不会穿透眼睛。它是冷激光,没有热效应。它可以通过“照射”精确汽化人眼角膜组织,达到“切割”和“雕刻”角膜的目的,而不损伤周围组织和其他器官。它的独特性能是它最适合于角膜屈光手术。

LASIK手术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特殊的、极其精密的显微角膜板层切割系统(简称角膜刀),将角膜表层组织制成带蒂的圆形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后,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准分子激光精确汽化瓣下角膜基质层的部分待去除组织,然后在瓣下冲洗角膜瓣并复位,从而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状,调整角膜的屈光力,达到矫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的目的。

3.LASIK的历史。

LASIK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自1949以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眼科医生报道了一系列角膜屈光手术,这些手术在LASIK技术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1949)、原位角膜磨镶术(1964和1966)、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割动物角膜组织(1983)、非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1986)等等。1988)、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1989)、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KM,1990)等等。

从65438年到0990年,Pallikaris联合了ALK和PRK,最终形成了最完美的屈光不正矫正术——LASIK。

在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与国外同时起步。关于准分子激光的引进,中国卫生部在1992召开了论证会,随后引进了PRK和LASIK。PRK和LASIK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明显优于以往任何一种屈光不正矫正手术,尤其是风靡全球的LASIK手术。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它将成为眼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4.LASIK的优势:

LASIK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①适应性广:可矫正100-3000度近视,也可矫正高度散光和高度远视。

②术后反应轻微:LASIK手术完全保留了角膜表面的“屏障”组织,故术后无疼痛,无需住院,无需眼部护理,仅有暂时性的怕光、流泪和眼内异物感。

③视力恢复快:术后立即用眼,数小时后可恢复正常视力。

④效果稳定良好:屈光不正可一劳永逸地矫正。一般来说是一次性治疗,效果永久。

⑤快捷方便:术前检查约1小时,术前准备约10分钟,手术仅需几分钟,其中激光治疗过程仅需几秒至几十秒,术后当天即可正常活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

5、LASIK适应的对象:

并不是每个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人都适合做LASIK手术。只有以下三种情况的患者才适合进行LASIK治疗:

(1)、年龄18周岁以上。

②近两年屈光状态相对稳定(度数无明显变化)。

③经检查无LASIK禁忌症。

6、LASIK诊疗流程:

会诊→术前检查,预约手术→遵医嘱停用隐形眼镜1-2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1-3天→术中个人卫生后,前往术前复查并签署LASIK同意书→进入手术室进行术前消毒等准备→进入LASIK手术室,躺在手术台上,滴有麻醉作用的眼药水。在完全清醒无疼痛状态下进行LASIK手术(约10分钟)→术后离开手术室→佩戴护眼,由亲友陪同或自己回家,休息几个小时恢复清晰视力→术后第二天上班上学,照常生活,遵医嘱滴眼药水约1个月。

7、LASIK手术的风险

作为许多角膜屈光手术中成熟且占优势的技术,LASIK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LASIK没有风险(即并发症)。LASIK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欠矫或过矫、角膜穿孔、医源性角膜散光、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瓣不规则、瓣脱离、上皮植入、眩光等。

这些并发症如果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大部分不会留下后遗症,不会影响疗效。但有些并发症确实会阻碍视力的恢复,比如术前近视,术后远视;或者术前没有散光,术后变成高度散光等。如果患者术后留下的角膜太薄,无法通过再次手术来补救。又如术中角膜穿孔或术后严重圆锥角膜,可能使患者不得不进行角膜移植,给患者带来新的困扰和麻烦,造成不良后果。众所周知,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多为18岁以上的中青年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前途光明。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视力,会给患者造成新的甚至更大的痛苦。因此,医患双方都应充分认识到LASIK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谨慎选择和实施手术。

除上述并发症外,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夜间眩光、视觉质量下降、夜间视力下降也很常见。国外数据显示,30%的患者LASIK术后夜间开车困难!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手术的安全性和裸眼视力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屈光不正患者的视力要求。

如何预防和消除LASIK手术可能伴随的这些并发症?

8.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物体的像经光学系统折射后发生畸变,不能准确再现物体原来形状的现象称为像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梁等专家开始对人眼像差进行测量和研究,发现LASIK术后人眼的整体像差比LASIK术前提高了5倍以上。这是LASIK术后眩光和视觉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而术后像差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激光切割偏心、角膜切割面不平整、切割面过小、切割过深、切割斜率过大。因此,为了消除术后眩光、视觉质量下降等并发症,必须改善和纠正上述导致术后像差增加的因素。

在传统的PRK、LASIK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由于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无法避免激光偏心切割,提高角膜切割面的光滑度。

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治这类并发症?1,第一个想到用眼镜提高视力的人是来自佛罗伦萨的科学家索维诺·德格里斯·阿马迪。公元1280年左右,他用一副凸透镜矫正了远视。他把自己的发明托付给了一位来自比萨的名叫亚历山德罗·德拉·斯皮纳的僧侣。

后来,德拉·斯皮纳尔告诉别人如何制作玻璃,还指出玻璃可以如何弯曲。到公元14世纪,许多意大利人戴上了眼镜。到了15世纪,凹透镜也被制造出来矫正近视。

眼镜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是镜片打磨技术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效果好的镜片表面要光滑,曲线要均匀。在17世纪,透镜制造商在生产高质量透镜方面仍然有困难,当时显微镜和望远镜仍在发展中。

双筒眼镜是美国科学家和外交家本杰明和富兰克林在1780年发明的。

2.13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很多人因为视力不好而看不清书上的字,于是他想发明一种帮助人们提高视力的工具。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实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有很多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时,树叶的叶脉放大了很多,甚至能看到树叶上的细毛。看到这种现象,他喜出望外。

培根马上跑回家,翻遍了所有东西,发现了一个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书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他找来一颗钻石和一把锤子,割下一块玻璃,把这块玻璃贴近书本,文字果然被放大了。实验成功,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找了一块木头,挖了一个圆洞,把玻璃球放在上面,又在上面放了一个把手,方便人们读书写字。

这种镜片经过不断的改进,成为了现在人们佩戴的眼镜。有青少年近视眼镜,老年人老花镜,还有其他用途的眼镜,更方便人们学习工作。培根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