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庞太师,历史原型真的是北宋名将吗?

小时候一直觉得宋朝是个神奇的朝代——一方面忠臣良将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奸臣坏人遍地开花,夹在中间的皇帝永远是个傻子,经常像傻子一样被坏人忽悠。例如,在歌谣中,奸臣勾结廖杀死了的齐桓公。为了掩盖真相,他还杀了杨、呼延赞,栽赃。幸运的是,八仙和寇叔联手调查此案,揭露了潘仁美的阴谋,为杨家将报仇。

大奸臣的命运一般都很悲惨。被一刀砍死是幸福的。切成碎片是很常见的。

然而,潘仁美在我童年时代的奸臣名单中的排名仍然低于陈平、张邦昌、秦桧等人。当然,把这些坏人放在一起,也没有宋朝的终极大反派庞太师重要。

庞太师有时叫庞吉,有时叫庞吉。很多时候,他只是以“庞太师”的头衔出道——只要大宋朝出现一个忠臣,他就陷害一个,这绝对是个错误。更神奇的是,从赵匡胤、宋太祖到赵真、宋仁宗,庞太师跨越四个朝代,专注做坏事100多年。他一点也不老不累,到处都是他耍花招的矫健身影——庞太师对(和他的曾孙杨从被一口气陷害),庞太师对胡家将;庞太师与年轻的包青天作战,庞太师与成年的包青天作战,庞太师与永不老去、斗志昂扬的老包青天作战。

当然,偶尔庞太师也会放下架子,深入基层,向展昭、白玉堂等江湖英雄学几手,以体现他的亲民精神;而庞太师也没有放松对接班人的培养。比如他的女儿庞妃,不知道嫁了几个皇帝,赢了她的真事,杀了三百多人,整天帮着父亲打包拯(不是庞闫飞)。但是庞太师的儿子更惨。基本上就像《三国演义》里的“潘凤上将”一样,都是欠宰的货。像、庞黑虎、“庞氏四虎”等都是被和拿来祭刀的。

庞太师和八仙——让你想起了你的青春吗?

说到“八贤王”,这也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只要有庞太师出现的地方,就会有一个正义的人物对抗八贤王,而且场面比包青天还多。就寿命而言,他至少要活到150岁...

“庞太师”当然是虚构的人物,小说家不必当真。但在现实历史中,庞太师确实有其原型,也是一笔糊涂账。

“庞太师”的原型不是名人,也是有能力的官员。反正不是坏人。现在总有人说“庞太师”的原型是张耀佐。其实对老张真的有点不公平。

张耀佐的厄运在于外戚的地位。其实他也没做什么太坏的事。

人家张耀佐是真正的名头进士出身。早年在郡县为官,也是“破案小能手”。他在治理地方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算是小有名气:

“为进士,历宪州、筠州推官。在冀州,晚上有道士和商人喝酒,商人突然死亡,道士惊恐而逃...转运任务被姚佐治好了,他们得了冤屈...知道了西浦县,西浦是一个狭窄的地方,人口众多,在Tada打官司。姚佐在右边界,大家都知道,所以官司简单。”(《宋史》卷四六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

老张的名声在他的侄女,也就是后来的文成皇后被宋仁宗的赵真看中后开始变坏。赵真爱屋及乌,给老张火箭提拔,引起了对外戚十分反感的文人的警惕(或嫉妒)。于是像于禁、陈省直、包拯等名臣整天拿张尧当棉花弹,弹劾浑身是洞的老张,让赵真常常护不住他。于是在仁宗,老张的官位起伏不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来回徘徊。直到他死后,他才被追授为教师。

弹劾外戚,不管能不能做到,对官员来说都是好事。为什么不呢?

张耀佐是一个能干的官员。至于他的人品,肯定有权钱交易、任用私人等污点。但和北宋的大部分官员相比,不一定比他们强,但也没那么差。比起邪恶的“庞太师”,绝对善良正直...比如老张和那些无所事事的“名臣”关系肯定不是很融洽,但要说他诬陷了谁,纯属子虚乌有。至于老张勾结宠妃大侄女谋杀忠良的故事,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堆——说文成皇后名声不错。

除了被冤枉的张耀佐,“庞太师”的原型还能联想到谁?

当然,只有庞记——只要看到“庞氏”或“庞氏”这个名字,就知道暗示有多赤裸裸了。

但比起张耀佐,庞吉更委屈。他没有女儿或外甥女嫁给皇帝,所以和外戚没有任何关系,死后前后也没有去过一个姓氏。更重要的是,庞吉并不是一个大汉奸,在北宋星光熠熠的文官中,他在才干、行为、品德等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我认为庞吉是北宋最有能力的宰相之一。他善于协调矛盾,提拔人才,稳定局势。

庞吉,本名春之,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出身官宦家庭。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庞吉成为秀才,被授予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一职参军,正式步入仕途。

庞吉很快在黄州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深得时任知府、后成为丞相的夏松赏识。“他以为(庞吉)有丞相利器”(《宋史·卷三一一·传·七十》)。结果,庞吉很快就在夏松的推荐下得以入京为官,先后在开封府和曹参军中当过兵。此后,才华横溢的庞吉受到当时掌管开封府的名臣薛葵的青睐,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县。从此,他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成为北宋冉冉的又一颗新星。

据说,虽然夏松和薛葵都是伟人,但他们在政治观点、美德和性格方面并不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庞吉可以同时得到这两个人的欣赏。除了才华出众,也证明了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独特的智慧,而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宰相”。

当宰相,要辅佐阴阳,调节万物,帮助皇帝把握大政方针,理顺人事关系,对情商的要求大于智商。

但是,很多智商情商出众的人,最终都成了官场老手,甚至是朝臣。而庞吉却不是这样的人。在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大义面前,他甘冒风险,绝不退让,表现出一个士大夫应有的操守。

干兴元年(公元1022),宋真宗·赵恒驾崩,年仅13岁的太子赵真即位。但后来的还未成年,就被太后刘娥任命为皇后,刘皇后在真宗执政的最后几年,乘后者生病之机,逐渐接管了朝鲜政权。当了皇太后之后,她就更厉害了,谁也管不了她。她不仅在朝会上和小皇帝坐在一起(赵真坐左,刘娥坐右),还给自己加了个尊称,公开穿上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的燕服去祠堂祭拜。同时,她还打算给自己立一座庙,处处拿自己和武则天比,离把赵真踢出去,自立为女帝只有一步之遥。

可惜,刘娥的自立遭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坚决抵制,她很快就因病抑郁而死。但临死前,刘娥没有放弃。遗诏是杨太后张辉商议军务,就是不让领导国家。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时任钦差大臣的庞吉站出来,要求歌门(北宋负责官员上座和礼仪的机构)烧掉慈禧太后的所有礼仪制度,坚持要赵真领导国家。庞吉此举使他名声大振,被誉为“官说观望丞相用意多,独善其身,天子以言相劝。”

其实刘皇后和庞太师一样,也是民间故事中的反派。

明道第二年(公元1033),24岁的赵真终于掌权了。可以说,他最终能够真正掌权,立下后来的“任宗升之志”,包括庞吉在内的文官集团功不可没:

”道:“昨日庄仙(刘鹗)来朝,陛下克制,事过无力。但如果庄仙不敢讲武侯的故事,就靠一两个忠臣来解救,让庄仙无法放纵自己的欲望。陛下可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做一个忠臣。”(《资治通鉴·卷一一三·明道二年》)

此后,庞吉一直在中央任职,官至刑部,知杂务,判大理寺、天章阁使。游静五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后定名为西夏。北宋西北边疆局势骤然紧张。尤其是宋军在三川口、濠水川、定川寨连续三战惨败后,宋夏矛盾已经超越宋辽,成为北宋最大的外患。

北宋与辽金的战争持续时间不长,仅与西夏就持续了近百年。

在这种情况下,赵真不得不用庞吉来安定西北。李青元年(公元1041),庞吉被授予龙图阁学士,知州兖州,不久出任杜妍总经理,绥靖边境略,并在西北做了官。庞吉上台后,并不急于反攻,而是着眼于整顿军队,治理人民:鉴于宋军军纪腐败,畏敌如虎,对人民的危害不亚于西贼,他在军中实行酷法,说“军中有罪,或斩之,或累死”(《宋史》卷311,传70)。同时,他采取了精简军队、减轻人民负担等措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庞吉在西北任职五年,功绩显著,使北宋在连年战败后逐渐稳住了局面,恢复了与西夏的对抗。于是,李青五年(公元1045年),庞吉被召回中央,先后担任谋士、枢密使。六年后,赵真拜庞吉为铜钟进士,赵文博物馆进士,监督国史修改——也就是说,庞吉终于当上了宰相。

但是丞相庞吉不一般!

北宋的相对权力是皇帝分的,所以好像大家说了算,大家没有发言权,效率极低。

北宋宰相的相权被皇帝严重削去。不仅出现了分权的“二府三部制”,而且多相制的实施导致了大量的相制者(即使不算副相,比如政治上的总督、门下侍郎,北宋165年间就产生了93个)。同时,北宋皇帝特别喜欢玩一个叫“无事换丞相”的游戏。新首相在就职前被赶下台是常有的事。凡是能在相里坐满一年的,都可以叫学长。

此外,馆、和集贤殿书院建于宋代,与唐代并称为“三馆”。通常情况下,宰相是关的大学士,其次是国史监,最后是集贤殿的大学士。庞吉在关当大学士监督国史意味着什么?那是唯一的阶段,这个“独立”就是三年。

北宋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宰相只有十一位,而且都是以忠奸著称的赵普、吕夷简、王安石、张盾、蔡京、王符。更重要的是,赵真在42年里换了23位总理,而庞吉是唯一享受这一待遇的人。

北宋皇帝被晚唐五代吓坏了,所以长期不敢让任何人做朋友。

有帝五年(公元1053年),赵真改丞相的瘾又犯了,于是指示韩江等人抓住老庞的辫子使劲打。于是赵真乘势而上,将庞吉贬为云州知州,仍在关文殿任大学士。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赵德钧驻我省大使,知道了永兴军的事,又被任命为宾周知——先贬后褒,成了地方官。这是北宋对付前丞相的常规操作。

此后,庞吉一直在当地虚度光阴,直到嘉祐五年(1060)被召回京。他以旧病为由,下诏做官,自己当了晋王。三年后,庞吉去世,享年76岁,并被追授为和嘉事忠,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