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秘密:前往明朝做国家的亲人有多可怕?
相比《大明律》,《明太祖训令》在近代史爱好者中显然是非常低调的。但如果放在明朝皇室成员身上,情况就刚好相反了——一个普通的明朝凤凰公子、孙子,哪怕是最不专业的“二世祖”,可能会对告诉他《大明律》嗤之以鼻,但如果要为他搬出“皇祖训令”,恐怕他立马腿肚子发软,个别罪犯、懦夫可能当场晕倒。因为,这是家法。
家法的制定者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只要想想这位铁腕强人在位三十年的所作所为——以严刑峻法惩治腐败,牵连数万起“洪武四大案”,诸多法令以严刑峻法来虐杀。可想而知,这部《家法》,规定了明朝以后近300年皇族后裔的行为规则,一定像一块重如泰山的岩石,足以压倒后人。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祖训》,始编于明洪武二年(1369),完成于明洪武六年(1373)。最早的名字叫祖训,朱元璋亲自掌管,作序。据焦红《全国历代志》记载,当时朱元璋为了后世,在洪武九年(1376)和洪武二十八年(1393)两次修订《家法》。经充实完善后,正式定名为《明太祖祖训》,由刑部出版,分发给皇室后代。从此成为明朝以后近300年皇室后代的行为准则。对于明朝“第一家族”的所有成员(包括皇帝本人)来说,这套恢弘的法典仿佛是一张严密的网,从一出生就紧紧地束缚着人们,控制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单从目录来看,这张网显然很大。除了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祖训序》外,其余内容共分十二章,分别是遵守、严祀、慎出入国、礼仪、法律、内部秩序、内廷、职制、军事保障。在中国历代法典中可谓成熟之作,范围之广,内容之全面,规则之完善,细节之精致。
仔细看内容,会发现这张“网”不仅大,而且厚。每一章都有完整的规则,主题明确,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极其详尽。
如“守节”一章的主题是教导皇族后代勤俭持家,“严祭”一章规定了皇族后代祭祀祖先的基本礼仪程序,在“诚”、“出入”两章中强调祭祀更为重要,主要是针对后世的皇帝,告诫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不能轻举妄动,也就是用现代的术语来说,要心平气和。《沈郑国》这一章也是针对皇帝的,告诫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要听两边的话,要有耳目,禁止人们擅自议论大臣,也就是钳制他们的言论。“礼仪”一章不仅规定了谒见、祭祀等王室活动的宫廷礼仪,还有更重要的影响。它为东宫(太子府)和诸侯(王公)拟定了20个名字,规定子孙后代必须按此顺序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明朝皇室成员的名字时,总会发现很多生僻的字,都是押后的。“法律”一章主要讲的是根据皇室成员的身份和犯罪情节,对他们的不同处罚规定。“内部秩序”一章针对的是“第一家庭”中的女性,尤其是女王,规定女王不得涉足政治。“内宫”一章讲的是后宫的成员、等级划分和职责。在“职制”一章中,一个是关于封号的程序,一个是关于皇室子弟的封号规则。“兵卫”一章,讲的是诸侯的礼仪尺度和各国军队的调遣条例。“饮食”一章规定了王室成员的饮食规格。“供用”一章讲的是晋见皇帝过程中沿途的支出预算和支出规定。
十二章的内容可谓是从国家大事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这张“粗绳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牢牢地罩住了明朝皇室的每一个人,直到这个朝代的终结。
所以,每一个出生在大明皇族的孩子的纸,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被牢牢地覆盖在这张恐怖的大网里,不仅好吃好喝,而且精心经营。从国家大事到父母问题,从政治风光到吃喝耶戈的日常生活,从呆在家里到出去观光,一切都是不容商量的规则。有了它,日常生活到处都成了雷区。吃饭稍微贵一点,穿衣服稍微不一样,在家里聊天随便说话,甚至不小心打喷嚏摔倒,都可能不幸触犯法律。
违法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个“粗绳网”里的每一根绳子都是“死扣”,我真的撞上了,我就没救了。虽然《明太祖训令》序言中说,皇族犯法,但如果罪行较轻,皇帝可以在京城召集宗亲讨论,作出裁决。如果重了,皇帝会召集外面的君王,和家里的礼仪商量。而且违法的皇族只有* * *官员才能曝光,司法部门却不允许擅自逮捕,显得很照顾皇族。但问题是,“皇亲”这个身份本身就比较敏感,皇帝本人犯下的罪,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就连吃饭穿衣等一些小事也不例外。如果运气不好,生活在皇帝有意惩罚皇族、加强中央集权的年代,“明祖勋皇帝”就成了皇帝惩罚家人的最佳工具。例如,明朝皇帝朱迪统治的二十二年是宗室,尤其是王子们被定罪的“高峰期”。例如,周王朱华,因为他的宫殿太破旧,就找人来整修。结果他被举报了。根据给皇帝的指示的规定,他的宫殿的大小被“超越”,这是一种“非法侵入”的罪行
隐逸之君的侄子朱因病未能亲自面见钦差大臣,违反了《太上皇令》中的“礼仪”规定。结果,写了一道圣旨申斥朱,一下子把他吓得半死。朱迪的弟弟朱贵被指控犯有32项主要罪行。在收费中,甚至连吃饭的费用都超标,出行时仪仗队的人多了,就成了“谋反”的罪名,但这些项目也在“皇祖训令”规定的范围内。结果朱贵不幸中招,被清除出官家和禁卫军。这些不幸的皇族绝不是明朝独有的。相反,一些有罪的皇族,尤其是藩王,可以说是“躺着就被枪毙”。
所以当我以皇亲身份穿越到明朝时,掌管的是“皇祖训令”。到处被困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要被枪毙。这种情况,用一部穿越剧的名字来说,真的叫“如履薄冰”。
当然,朱元璋穷尽一生智慧,制定如此严格的家法,不是为了让后人“如履薄冰”,相反,是为了明朝的繁荣昌盛。出身基层农民的他,在总结前朝兴衰的教训时,把皇室的腐败作为重要的教训之一。所以,煞费苦心的严格要求,恰恰是为了明朝逃避这一历史教训。
不经意间导致众多后人“卧薪尝胆”的朱元璋,万万没想到明朝也没有逃脱这一历史教训。他辛辛苦苦制定出来的规则,还是被后人的脑子给破坏了,直到最后明朝被枪毙——灭掉!
比如朱元璋的《明太祖训令》规定,后世皇帝不能设宰相,呼吁设宰相的官员将被处以死刑。但明朝第三代皇帝朱迪执政时,发明了新的机构“内阁”,主要由只有五级的“大学士”等官员组成,担任皇帝的秘书。但就是这些人,以后权利越来越大,挂着“五品”的小头衔,却基本上被平民礼仪的二品伺候着。明朝中后期,也出现了比宰相更有权势的豪强如严嵩、张等。
比如《祖训》中禁止宦官干预政治,但后来明朝宦官地位稳步上升。中后期出现了王镇、刘瑾、魏忠贤等强人。电力吵了一阵子。即使是他规定的最详细的“祭祀”,后世皇帝的遵从程度也不高。明武宗以前,历代皇帝都亲自参加祭祀,但明武宗来了,就不常去了。朱厚熜很勤奋,但他的规模很奢侈,远远超过了朱元璋那个时代的规则。在200年后著名的“张变法”时期,年轻的万历皇帝出于好奇,打算牺牲自己。于是,掌权者张说:祭祀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皇帝没必要亲自去。找个太监代表他就行了。如果朱元璋在泉下听到这些话,早就从棺材里恢复过来了。
这种事与愿违,恐怕应该有一句老话: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这些“死规矩”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常常给后人“挖坑”。
最典型的掉进坑里的人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孙子——他的朱允炆。朱元璋前脚一死,朱元璋后脚的儿子朱迪就举旗制造了朱允炆之乱,而在朱迪的《叛谈》中,有一章是讲“皇祖训令”的。例如,在朱允炆担心封臣的威胁之前,他严格地减少了封臣。于是,朱迪在谈话中提出质疑:“皇祖训令”中明确规定后代不能改变祖先的法律。历时三年的“靖南之战”爆发,朱允炆最终被朱迪“割据”。
还是有一些坑的。虽然后世的皇帝没有倒进去,但是很多后代也难逃一劫。比如《明太祖遗令》规定,皇族所有后裔都要有礼部给的名字。有了一个名字,他们就可以享受国家的供应,一辈子衣食无忧。但明末腐败严重,礼部点名皇室,也要明码标价。但是很多太子已经落魄了,怎么送得起?于是,一些“王子”直到七八十岁还没有名字,一辈子贫穷无助。更糟糕的是,朱元璋规定皇室后代不能外出打工,这就更糟糕了。有些“诸侯”既不被国家供养,也不被允许养活自己,甚至饿死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