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是如何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主流货币的?
中国在古代并不是产银大国,这就注定了白银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很难成为古代的主流货币。事实上,大多数时候,银是作为贵金属存在的。白银从贵金属到主流货币,经历了唐宋时期小规模使用、元代价值计量、明代中后期大规模使用的过程。
篇幅有限,本文仅以明朝珍贵纸币的崩溃为引子,说明明朝的白银如何成为主流货币。
从纸币开始
纸币自北宋开始流行,南宋和元代一直是主要货币。明初效仿元朝,以纸币为主要货币,铜钱为次要货币,禁止民间金银交易。
明代纸币,名为“大明宝钱”,从1375(洪武八年)开始正式发行,大额交易用宝钱,100以下小额交易用铜钱。一开始有六种面额(100、200、300、400、500和一致),后来增加了更多面额。
大明纸币的缺陷
与废金属和金属硬币相比,纸币无疑是一种高级的货币形式。然而,大明纸币的发行制度在一开始就留下了许多缺陷。
第一,大明纸币没有明确的储备制度。
没有准备金制度,就没有对大明纸币流通的限制。说白了,朝廷想印多少就印多少。随着纸币不断投入社会,纸币的贬值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纸币只能单向兑换。也就是说,纸币、铜钱、金银的官方汇率只是朝廷用纸币购买民间铜钱、金银的汇率。民间金银可以兑换纸币,但民间纸币不能兑换官方金银,这就大大降低了纸币的信用,只能由皇帝和朝廷权威强行摊派。
第二,不能完全用大明纸币来缴税。
大明纸币是明确的法定货币,但明朝规定,纳税时不能使用所有纸币。缴纳营业税时,只允许70%使用纸币,其余30%必须使用铜币或金银。这是强迫人民持有珍贵的纸币,但也持有金银铜币。这是明朝政策的矛盾,是对明朝纸币权威的又一次损害。
第三,大明钞的“逆钞法”损害了持钞人的利益。
你说的“逆钱法”是什么意思?就是纸币的折价。我们都接受这样一个概念:无论纸币新旧,其价值都不会改变。然而,明朝却不是这样。明初旧钞无法兑换新钞,以至于纸币磨损到一定程度,真的成了废纸。人们自然对新旧钞票区别对待。
后来到了明朝,有了用旧钞换新钞的规定,却成了官员和不法官员盘剥百姓的手段——强迫百姓用新钞交税,但用旧钞换新钞还是很贵的。
显然,在老百姓拿到钞票的那一刻,就存在着持续贬值的风险。在有替代品的情况下,谁愿意拿着珍贵的明朝纸币?其实明朝纸币贬值在洪武中期就开始严重了。民间是怎么处理的?尽量用铜币、白银和实物(绸缎、布帛、大米)作为替代品。
大明纸币贬值
在纸币制度有缺陷,民众不愿意持有的情况下,明朝宝钞的大幅贬值很快就发生了。
纸币发行初期,兑换比例为:一钞兑一两银;到洪武中期,三五钞值一两银子;到了宣德时,一百钞值一两银子;到成化时,2000元的纸币几乎抵不上一两银子。
明朝百年,纸币贬值达到一千倍。在这种趋势下,明政府禁止金银交易的法令已经失效。通过持有实物和白银来规避纸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在民间已经流行起来。
随着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白银交易越来越广泛。根据万明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调查,对明代的交易契约进行统计:早在1438年(正统三年),明代的交易契约中白银和实物交易已经成为主流(白银交易占64%,实物交易17%);到景泰时,白银交易已占交易合约的90%;到了成化年间,白银交易已经充分使用。
银的上位过程
为了强行维持珍贵纸币的流通,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颁布新政策,停止铸造铜钱,禁止使用。本来明代铜钱的发行量就小,这让铜钱更多的是配角,却让白银的使用频率更高。
为什么是白银?白银在中亚被广泛用作货币,宋元时期就已经用于对外贸易。元朝虽然使用纸币,但是以白银为价值尺度(以白银计价,以纸币支付),以白银为价值尺度在明朝也是深入人心的。而且在明朝的对外贸易中,大部分外商都是以白银为主。据《明太祖》记载,洪武末年,“杭商,不论商品价格,以金银议价”。
明朝正式解禁白银交易,发生在正统年间,明英宗实行“金花银制”。“金花银制”正式允许白银、珍贵纸币和铜币在民间交易中并行使用。实际情况是纸币不受欢迎,铜币严重不足,白银实际上成了民间的主要货币。
明朝朝廷批准白银在民间流通,但并不意味着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正统年间,朝廷官方财政收支仍以珍贵纸币为主。换句话说,人们在纳税时还是需要将一些白银兑换成珍贵的纸币,还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明朝官员的工资由一些大米和一些珍贵的纸币组成。纸币贬值也严重损害了官员的经济利益。在官员的呼吁下,法院不得不顺应潮流。
到嘉靖八年,明朝开始用白银征税,发官饷,蒙古北防回复“增兵不够,全部以白银赐之。”白银的官方使用越来越多,白银离法定货币越来越近。
确立白银法定货币地位的最后一锤——万历新政中张的“一鞭法”。
“一条鞭子法”意在通过解决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而“税役结合,亩税银交”的措施,相当于把白银推到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从此,白银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官民之间流通。
这就是“一鞭法”的积极作用之一,明确了白银作为主流货币的地位,使民间金融不再受朝廷干涉,无意中促进了明末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从此,白银渗透到明朝社会的各个角落,民间使用白银成为常态。受明朝影响,清朝的货币制度一直以“银本位”为主导。
白银从何而来?
如前所述,白银在中国历史上未能更早成为主流货币,是因为中国不是白银生产大国。那么如何满足明朝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呢?
这要说到15世纪到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并在墨西哥和玻利维亚发现了大量银矿。通过国际贸易,美国的廉价白银席卷全球。
隆庆元年(1567),海禁解除,东南沿海进入对外贸易大爆发时期。明朝中后期,外贸顺差持续近百年,白银滚滚流入中国。
根据安格斯·麦迪逊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当时世界白银产量的1/3涌入中国(总量在3.5亿-5亿之间)。据全汉生《明中叶以后澳门海外贸易》记载,仅1631年,马尼拉从澳门进口白银1400万两,相当于万历帝国国库收入的3.8倍。
在明代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的刺激下,工商业和私营经济空前活跃,白银交易盛行于民间。在纸币逐渐崩溃的背景下,白银已经取代纸币成为主流货币。白银的崛起,反过来又对民营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