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历史简介

东晋始于元帝司马睿,止于司马师文德。西晋灭亡后,北方同时存在的北魏和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朝所灭,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

东晋是西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的小朝廷。虽然今天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了中国古代史,但东晋的统治实际上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这一时期,中国北方一直被赵、钱钦等外国统治者控制,这种状况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近300年。

公元316年,西晋末代皇帝司马晔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晋朝的一些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然活跃在全国各地,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1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中原和江南南渡的宗族支持下,在建康称帝。他的国号仍然是晋,是金元的皇帝。因为他在西晋之后定居江南,史学界称之为东晋。

因为东晋的统治阶级大多是由渡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和江南土著宗族组成,地域和文化有差异,总是互相排挤。东晋一百多年间,中原宗族占据统治地位,南方宗族始终被排挤在外。元帝时期,北洋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一局面。他奔走于南北宗族之间,竭力劝说各族修复,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的宗族多次反叛东晋的统治,极大地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金元元年至晋安隆安三年,东晋发展相对平稳。这期间虽然也有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了。元帝末年,王导的哥哥王敦起兵反金,但遭到哥哥王导和朝臣的抵抗,失败了。后来,桓温一度觊觎皇位,遭到王谢两大家族的抵制。公元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逝,晋孝武帝将权力移交给弟弟司马道子,由他和儿子司马原宪掌管朝政。他们暴虐无能,肆意剥削百姓,给了皇族可乘之机。公元398年,王恭、殷仲堪、瓦开等人的联军,以桓玄为首领,占领了建康以西的郡县,使朝廷的统治局限于东部八郡,开始走向衰落。

安迪桂圆三年。信奉五旬节信仰的孙恩利用民众的不安在东方发动起义。他们在短短十天内发展到几十万人,被晋军将领和打败,逃到岛上。他们在公元402年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金朝的力量,于是桓玄借此机会出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皇帝,自立为帝。此时,金代四大家族谢、王、范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力对抗桓玄的实力派人物是刘裕,他是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于是,刘裕带领众人打败了桓玄,把恭帝司马推上了皇位,名义上恢复了金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本人手中。公元420年,刘裕废了公瑾,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皇帝在位时希望收复北方领土。其中,东晋时期以王、谢、桓、禹为主力的北伐战争进行了多次,其中也不乏名将。公元311年,大将军祖逖出兵夺回河北,却因为被朝廷拒绝而抑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383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令其弟进军北方,收复徐、燕、青、泗、豫、梁六国,取得了东晋北伐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定居江南,江南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手工业技术与南方技术的融合,使东晋手工业水平较西晋有了很大提高。此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踏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和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们对旧体诗进行了改革,为以后隋唐诗歌的繁荣创造了前提条件。

东晋在江南建立时,中国北方被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控制,史称“五湖十六国”。随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更多地接触到汉文化,汉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汉族生活习惯相同的民族,后被汉族所融合。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北部普遍形成了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人口结构,使中国成为一个生活习惯相近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从金元皇帝司马睿的建立持续了103年。这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东晋灭亡后,这种状态一直没有改变,之后又是一个分裂时期,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