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历史沿革是怎样的?(唐朝以后)

历史的发展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隶属永州、凉州,旧称“梁勇、凉州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内东南部为北帝郡、陇西郡。汉代先设凉州省,元丰五年(前106),改省为武都、陇西、晋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唐代改郡为道,行省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山南道,辖22州。自元代起,设立甘肃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陕西省兴元路。明代,废省设署,省辖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省。清朝设立陕西省右布政司,后改甘肃省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常工(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现辖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省。光绪十年(1884),新疆分离。1912省境内分七路: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蓝山、靖远(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梁(原河西)、安苏(原边关)。1927弃道,1929分青海、宁夏两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内陇东属于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关中。甘肃行署成立于8月26日,1949。1950 65438+10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从此闻名遐迩。

甘肃有700多年的历史。县建制比省建制早,从春秋时期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200多年。北宋初西夏统治河西时,有甘肃军分区(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甘肃最早的名字。但甘肃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是在元代正式成立的。行省的命名是西魏唐初赣州(今张掖市)和苏州(今酒泉市)的第一次字合成。gan的简称。因该省大部分在龙山西部,故又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西。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在古代,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一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资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台地疏松的黄土,草原上生活的灌木和各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特别是农垦和古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1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在这里生活繁衍,用简单的石器与自然顽强抗争。建国以来,在蒋家湾、寺沟口、黑土梁、青阳居家园、环县楼房、刘家岔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1000件,其中著名的齐家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还有新店文化、丝瓦文化、卡瑶文化,晚于齐家文化,发现了自己的青铜器,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或奴隶社会早期。在古代传说中,炎帝(号。神农)和黄帝(号。熊的和没有。四千年前的轩辕氏)也始于西北。近年来,该省考古工作者在该省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发掘了一处距今78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包括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宏伟原始社会厅堂建筑,为国内首次发现。这个遗址可与Xi安的半坡村相媲美。这里发现的三足壶、三足罐等稀世珍品,比仰韶文化的半坡型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