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1,历史记录
《史记》原名《太史公》或《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创制《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这本书完成前后用了14年。
《史记》包括十二列传(记载历代皇帝的政绩)、三十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的兴衰)、七十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描写人物和大臣,最后一篇是序言)、十表(大事年表)和八书(记载各种法规,如礼、乐、性情、历法、天文等等)。
有* * * 130部史书,52.65万余字,比《淮南子》39.5万余字,《吕春秋》28.8万余字。《史记》规模庞大,体系完备,对后世的传记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正史都是用这种体裁写的。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历时20余年。建安初年基本完成,后唐颜师古诠释。《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主要记述了从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的历史事件。《汉书》包括12个传记,8个表,10个记录,70个传记和100个* * *。后人将其分为120卷,全书80万字。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述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叶凡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分十章,八十列传,八录(摘自司马彪《续汉书》)。书中主要记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历史事件,***195。
《后汉书》大多沿袭了《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写作过程中,叶凡根据东汉历史的具体特点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排列有序。比如八十列传的传记,一般都是按照时代的顺序排列的。前三卷是汉朝的风云人物。接下来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帝王将相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敢于揭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一方面揭露了鱼人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赞扬了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例如,在《仲长统王充、王符传》中,叶凡详细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文章。
4.三国历史
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西晋历史学家陈寿所著。它记载了我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纪传体国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已有史书,如的《官书》、于的《私书微略》和的《官书》。这三本书应该是陈寿所依赖的基本资料。
蜀无史官职,故自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工作,但被宦官拒绝。蜀国贬金后,从事文学家工作,晚年多次被贬,屡遭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传记式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是作为书和书分别流传的,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三书才合为一书。最终成为一本书,所以《三国志》是三国分裂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这本书完整地描述了汉末金初近百年来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景。
5.紫同治剪
《子同治鉴》(常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以时间和事件为主,始于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以后的周世宗咸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16朝和1362年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编者总结了许多可供统治者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宋神宗认为这本书是“鉴于过去,它有治理的资源”,即以历史得失为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取名为《资同治简》。《子同治鉴》共294卷,约300万字,《考义》和《目录》共30卷。
《资同治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正史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