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历史

很久以前,人类就想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却苦于缺乏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莱文·胡克用显微镜发现了微小的原生动物和红细胞,甚至用显微镜研究了动物的受精。莱文·胡克掌握了磨镜片的技术,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显微镜,可以放大270倍。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探索肉眼看不见的世界,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光波波长的一半左右,因此人类的探索受到限制。20世纪,光电子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德国人在1933年制造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又有许多新的显微镜问世。

人们早就知道一些光学设备可以“放大”物体。比如凹面镜,可以放大物体,墨家的书里就有记载。至于凸透镜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可能无从考证。凸透镜-有时被称为“放大镜”-可以聚焦阳光,让你看到放大的物体,因为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线的偏转。你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其实是一种错觉,严格来说,叫虚像。当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时,光线会以特定的方式发生偏转。当我们看到那些光,或者不自觉地认为它们还在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行进。因此,物体看起来会比以前更大。

单个凸透镜可以把一个物体放大几十倍,远远不足以让我们看清一些物体的细节。13世纪,眼镜,一种由玻璃制成的镜片,为视力不好的人而出现。随着笼罩欧洲一千年的黑暗消失,各种新发明不断涌现,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16年底,荷兰眼镜商詹森和他的儿子将几个透镜放入一个圆柱体中,通过圆柱体发现附近的物体大得惊人,这就是现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前身。

1665,英国科学家罗伯特?6?当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时,他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一个“单元”结构。胡克称它们为“细胞”。然而,詹森的复合显微镜并没有真正显示出它的威力,它们的放大倍数低得可怜。荷兰人安东尼?6?1冯?6?安东尼·冯·列文虎克(1632-1723)制造的显微镜让人们大开眼界。莱文·胡克(Levin Hooke)从小学习磨玻璃的技术,热衷于制作显微镜。他做的显微镜其实是凸透镜,不是复合显微镜。但由于他的精湛技艺,磨出来的单片显微镜放大倍数近300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台显微镜。

当莱文·胡克将他的显微镜对准一滴雨水时,他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小世界:无数的微生物在其中游动。他向皇家学会报告了这一发现,引起了轰动。人们有时称莱文·胡克为“显微镜之父”,严格来说这是不正确的。莱文·胡克没有发明第一台复合显微镜,但他的成就是制造出了高质量的凸透镜。

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复合显微镜得到了充分的改进,比如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消除色差(不同波长的光通过透镜时,会向略有不同的方向折射,导致成像质量下降)等光学误差的镜头组。我们现在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和19世纪的显微镜相比,基本没有什么进步。原因很简单:光学显微镜已经达到了分辨率的极限。

如果只是在纸上画画,自然可以“制造”出任意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但是光的波动会毁了你的完美发明。即使消除了透镜形状的缺陷,也没有任何光学仪器能够完美成像。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光通过显微镜时会发生衍射——简而言之,物体上的一个点在成像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衍射斑。如果两个衍射点靠得太近,你就分不清它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再高也无济于事。对于使用可见光作为光源的显微镜,其分辨率极限为0.2微米。任何小于0.2微米的结构都无法识别。

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方法之一是尽量减小光的波长,或者用电子束代替光。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运动的电子具有波动性,速度越快,其“波长”越短。如果电子的速度可以提高到足够高并集中起来,它就可以用来放大物体。

1938年,德国工程师Max Knoll和Ernst Ruska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TEM)。1952年,英国工程师查尔斯·奥特利制造了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显微镜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电子的速度可以提高到很高的水平,所以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10-9m)。许多在可见光下看不见的物体,如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它们的原始形态。

用电子代替光可能是一个非常规的想法。但是还有更令人惊讶的事情。1983年,IBM公司苏黎士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格尔德·宾宁和海因里希·罗雷尔发明了所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激进,完全失去了传统显微镜的概念。

显然,你不能直接“看见”原子。因为原子和宏观物质不一样,不是光滑的,团团乱转的剁球,更谈不上伸手可及?6?芬奇在绘画中使用的1模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所谓的“隧道效应”。如果抛开复杂的公式和术语,这个工作原理其实很好理解。隧道扫描显微镜没有透镜,它使用探针。在探针和物体之间施加电压。如果探针非常接近物体的表面——在纳米量级——隧道效应就会发挥作用。电子会穿过物体和探针之间的缝隙,形成微弱的电流。如果探针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电流也会相应变化。这样通过测量电流就可以知道物体表面的形状,分辨率可以达到单个原子的水平。

因为这个奇妙的发明,宾尼希和罗勒获得了1986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另一个人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就是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鲁斯卡。

据说几百年前,莱文·胡克就把自己制作显微镜的技术当成了秘密。今天,显微镜——至少是光学显微镜——已经成为让我们了解这个小世界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