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谥号、殿号和姓名。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助政策,务实报国,重视农桑,停止捐钱,等等。同时,他六下江南,谒江工,察民官,谒士绅,培士,游陵。他六下江南,屡下命令,要从江浙皖救回几千万银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处理。
甘龙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他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距,平定了西北的准噶尔两次,新疆的回纥一次,西南的金川两次,台湾省林起义一次,缅甸一次,越南一次,尼泊尔廓尔喀两次。史书评价他是完美的武术家,称他是完美的老人。
甘龙崇尚儒雅,擅长骑射,笔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但乾隆晚年生活奢靡,国库枯竭,贪官豪绅受到重用,以至于晚年出现农民起义,这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扩展数据
乾隆皇帝的主要政治措施
第一,缓和矛盾
乾隆皇帝登基后,首先缓解了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关系,雍正的政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
乾隆皇帝晚年的诗中也说“政治现实要宽严相济”,但在大多数场合,宽严相济总是一起被提及,两者被视为“宽严相济,政以和”,这是乾隆统治的必由之路。
第二,重视官员管理
乾隆皇帝恢复了雍正时期因受贿被革职的官员,不追究贪腐案,并放宽了官员的政绩考核。结果官僚主义坏了,贪婪又复活了。李鸿察觉后,从乾隆三年(1738)开始严肃处理贪污案件,对情节严重、查证属实的贪污犯,立即处决。
在乾隆初中,李鸿重视对官员的管理。首先,他重视官员的选拔。他强调,官员要风华正茂,55岁以上的官员要详细筛选,65岁以上的官员要引进,能不能接替他由自己决定。他把无能的官员分为老、病、浮躁、无能、软弱、不甘、贪凉八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理。
第三,重视农业
乾隆皇帝继承了康熙、雍正两朝的政策,更加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民为国之本,食为民之本”,“报国之足,农桑为先”。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农业技术。以前贵州到处都是桑树,养蚕和纺织都不栽培。他指示贵州地方官员从其他省份招募养蚕和纺织专家,向他们传授技术。他让当地官员注意植树和保持水土。
乾隆皇帝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雍正二年(1724),全国耕地面积683万公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扩大到741万公顷。乌鲁木齐地广人稀,他帮助甘肃的穷人培育种子。
第四,亲商政策
乾隆皇帝重视商业的发展,给了他宽松的政策。他还采取了一些亲商政策。规定商人可以在收成不好的地方卖粮而不用交米税,并允许民众贩运少量的盐(雍正时期是不允许的)。金融机构(从事汇兑、存款和信贷的银行)也在乾隆朝开始出现。由于生产的发展,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