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以后士绅地主阶级是否不复存在?

是的,后来的朝代基本都没有士绅!我在这里说一下隋唐时期士族的变化。与我们想象的相反,唐代士绅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用,反而民间声望更高。隋唐始于北周,但北周的条条框框都是人为的,模仿周官制度,不伦不类。所以隋唐的规章制度多采用北魏的制度,混有关陇地区的汉朝遗风和梁陈旧制度,所以隋唐以关中为核心,其他的东西就不够了。

其实在中国古代,爵位是世袭的,不是官职。比如桓温死的时候,桓玄攻南郡公的称号,却没有、傅这样的官员。其实中国的世袭职位应该算是陆九渊说的吧?官无封建,官有封建?。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源流略论》和《唐代政治史略论》中的详细论述和严谨考证,值得参考。不知道为什么没提这两本书。基本上,陈寅恪先生已经讨论了辩论的要点。

大门简史:士绅阶层的产生与消亡

但士族多为南朝北朝旧族,以经学礼法为家,在经济地位上并不占优势。所以唐初士绅被打压,很少能成为大官。后来武侯玄宗科举制度兴起,士绅被挤压得更厉害。但士族的影响不在庙堂,而在民间,比如宁愿娶世家千金,也不羡慕皇族。唐人知人?山东人还是结婚,江左人还是人物,关中人还是加冕,北方人还是贵族?由此可见士族的影响力。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室的势力集中在关中和东南六路,其他都被我们这个时代所控制。中央政府无可奈何,进士与士族的矛盾逐渐产生。至文宗,文史好,士绅常授,士子孤。但武宗与其义相悖,玄宗善于功名。牛与李的党争也处于意义的转换之中。你能为我唱歌是我的荣幸。但此后严寺朝廷大乱,士大夫不能只与敌合一,故党不起。唐末黄巢,五乱,十国鼎立,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没有庄园支撑。不乱,家学失传,礼仪不存,其根已烂。多好的树啊!所以士族的衰落在宏观上是在皇权集中,而在中观或者微观上,他们在隋唐时期没有选到好木,还遇到了科举的兴起,固守家业,鄙夷士子。到了混乱的时候,他们的元气已经耗尽,只能全军覆没。士族基于礼仪和经学的研究,并没有看到宋初的兴盛,其衰落也可见一斑。

关彝·杜南

所以这个问题争论的关键其实在于士绅地主阶级的界定。我指的是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以礼仪、经学为家学的士绅,以及此后发家致富的人,只能算是暴发户!

关于士族的定义,为什么流传了几百年的士族在唐末五代十国就消失了?其实和皇权的集中关系不大。第一,士族的崛起在魏晋南北朝动荡了几百年。无论南北朝,士族都是用自己的才能保一方平安,所以才获得这样的名声。北朝与少数民族合作,推行官兵制度,帮助他们融入中原;到了南朝,以封建庄园为标志。但两地不同,因为南朝的庄园制在前,宋、齐、梁、陈的庄园都不是真正的中央政府,而各地的庄园都很独立。毋宁说,南朝和北朝,士绅的落脚点不在强大的经济,而在传统的地方。所以北朝的士族一直处于皇权之下,而南方士族就像是地方政府。

杨迪下江南,加强了他与江南士绅的联系。

其次,隋唐以来,继承了北魏的官军制度,建立了租庸制。这个时候社会还是按照惯性尊重士绅,唐太宗马上说?我对崔、陆、李、郑没有意见。尽管他们没落了,我还是依靠着老,我不明白世界上什么是珍贵的。我作为一个水平与皇冠竞争。?可见,初唐太宗之时,士绅所谓的经济基础都没有了,又怎么可能以他为他的社会认识人的准则呢?因为是正统派,所以期待回归。但他的家世、动静仪态,都不是天下暴发户可比的。第三,唐朝是士族衰落的关键,皇权在唐朝的集中也不是不知道。如果算在安史之乱之前,还是可以强行的;然而,唐朝以后,宦官掌权,牛莉党争斗不休。皇权的关键继承权由宦官决定,内政外交都是其次。唐朝的后代都是他们的傀儡,所以说这个世界皇权集中也不为过。

隋朝形势图612

第四,牛李之争的实质是朝廷与宦官庙堂之争和外院士绅与进士之争的混合体。但是,朝廷是主动的,外院是被动的。表面上看是受了皇帝的好恶影响,但殿里决定了皇帝!所以,因为唐朝的重心在关中,而关中的重心在皇宫,皇宫的重心在北门。观察历次宫廷政变的关键是北门禁军,北门在太监殿手里。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士族的崛起,意味着在中央政府崩溃的时候,士人要么与新政府合作,要么继承家训保护平民,都是在继承古代的传统。(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是东汉时期的泰太学生后裔,他们的传家宝就是经学和礼仪。)他们的衰亡,我认为是在各种集团的博弈中逐渐落风,而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既没有武力的加持,也没有经济的支撑,正统不存在了,根也没有了,自然就消亡了。至于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他们有道统,但在皇权的扩张中,他们对政治的影响确实逐渐减弱。

士族的衰落,皇权集中的内在影响,从魏晋到隋唐,根基之厚,影响之深,渊源之变,皇权集中无能为力!

我认为在农业不发达的时代,小农容易破产,被大地主兼并,形成庄园经济,可以维持一定规模的可以和中央抗衡的私人武装。唐末五代以后,农业比较发达,小农不容易破产,很容易变成中小地主。大地主的庄园经济难以形成,自然无法支撑私兵与中央抗衡,也难以制衡君主制。中小地主讨好君主向大地主寻求保护,君主联合中小地主制衡大地主。比如明成祖用文官制衡王勋贵的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