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历史

在江门的历史上,有那么多代人,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踏上了由泪水和汗水组成的漫漫长路,背井离乡,成为华侨。在异国他乡的华侨经历了绝望,实现了梦想和辉煌,带回了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使江门成为著名的“侨都之乡”。

在江门生活了近四年,偶尔会去一些景点看看,有幸见证了华侨文化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江门下辖的开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而产生的,集防卫、居住、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式建筑。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等多种风格。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江门著名景点,最适合的旅游季节是4-6月或9月-10。此时,在开平碉楼附近旅游,会看到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春光明媚,微风吹起层层“竹海”。竹林旁边的池塘里满是细小的涟漪,鱼儿在水中嬉戏。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一景,但也没什么特别的。

然而,当你抬头远望,你会看到矗立在田野和花丛中的高塔,有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教的风格,令人惊讶。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遗产项目,在新西兰31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海外中华文化世界遗产项目。

鼎盛时期开平碉楼近3000座,现存1,833座。这些塔按其功能可分为居民楼(由当地富人单独建造,用于日常生活)、更楼(建在村口、河岸等处,用于预警)和公建(由村民共同建造,用于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碉楼分为钢筋混凝土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钢筋混凝土建筑是最坚硬的,而青砖建筑是坚硬和美丽的结合。

开平碉楼是中国本土建筑的一个奇迹,一座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背后隐藏着一个苦涩而美好的历史故事。

所谓“瞭望塔”,就是将防御碉堡和建筑外形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出现在汉代,并在农村广泛使用。不过,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还得从明朝说起。

现在如果看江门五邑地区的地图,可以看到开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交界处。历史上每个路口必乱,“山高皇帝远”。政府的政策和官兵根本达不到,自然也管不到。所以从明朝开始,开平就成了“四无”之地,土匪横行,社会治安混乱;而且由于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当台风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就会频繁发生。

由于种种原因,当地人被迫在村里建塔自保。嘉靖年间,开平三门里村的关家为了保护家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避难所——应龙楼,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瞭望塔。

应龙楼造型简单朴素,不算漂亮,但格外坚固。英龙楼坐北朝南,占地152平方米。建筑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座落地塔,四面都有小窗。在当地,老一辈人都说,应龙楼保护了他们几代人,躲过了几次洪水和土匪。人们称之为“救命建筑”。

明朝后期,官逼民反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加强地方治安,地方官员鼓励地主成立地方武装,建立营地保护自己。所以崇祯年间,关家修建了“瑞云楼”。

1848年,北加州发现大量金矿。然后1849年“淘金热”开始出现,随着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招募华工的消息传到中国,人们争相淘金。在开平,一些年轻人为了美好的未来,踏上了“淘金”之旅。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金山客”。

然而,经过近三四个月的漂泊,到达美国的金山游客发现,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为了淘金和修建铁路,他们长期在偏远山区奔波,干着最苦最累的活,生活异常艰难。

然而,天道酬勤。在金山客户的长期努力下,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站稳了脚跟。

此时,金山客户为了照顾家人,开始将自己的血汗钱汇回老家。20世纪初,江门五邑地区成为侨乡,侨眷生活得到改善,也为开平碉楼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开平的治安更加混乱,黑帮横行,华侨的富裕生活导致他们被杀。

1912至1926期间,仅14年,开平就发生了8起抢劫学校事件,100多名师生被俘。

然而,1922的一个晚上,事情发生了转机。

当年65438+2月,赤坎地区多名歹徒企图劫持开平中学,被英村碉楼探照灯发现。四乡组人员及时拦截,成功解救校长和17学生。

这件事在全县引起轰动,华侨闻讯,都很高兴。他们认为建的了望塔可以防止强盗。于是,不想成为歹徒眼中“胖子”的海外华人开始反击“野蛮”。

华侨开始在外打拼,省吃俭用,集资遣返家乡,让乡亲们筑起瞭望塔自保。而且因为国内设计人才短缺,很多海外华人请人设计所在国的瞭望塔蓝图,寄回家乡,也造就了开平瞭望塔多样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于是,从20世纪开始,在开平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修建了很多碉堡。

后来,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一些华侨没有失去财产。他们回乡盖新房,也把新房建成各种塔,也促成了民国时期开平塔的井喷式发展。

其中,部分海外华人的炫耀心理也使得用于防御的瞭望塔异常精美,也汇集了不同时期外国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如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圆柱、拱门和圆顶、中世纪欧洲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式拱门、欧洲城堡的构件、葡萄牙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以及17世纪的欧洲巴洛克风格,极具艺术性。

《开平明报》上有一段记载,于(采访者)趁着龙塘城,遇到何祠堂门口贴着一张红色的柬埔寨海报。走之前,他看了看。他的文章说:发帖人是龙塘联宝堂的。今天因为土匪风气很凶,所以处处攻击大众是个隐忧。鉴于此,本部堂召开会议讨论治安方案。

所以在开平,作为防御的“避风港湾”,瞭望塔一般有四五层楼高,最高的达到九层。有些塔平时无人居住,只有土匪来了才会进去躲,所以室内空间大多比较狭窄,为了省钱,楼层之间多了很多木板。

墙体四周设有开口向下的窗户和铁板;屋顶上,为了准确预警,有突出的方形或圆角城堡,有射击孔。

在碉楼里,大门是进出的必经之路,门板由厚重的钢板制成。一般门内有三四把锁,门外有铁门。门的上方,有一个小洞,很结实。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开平没有安全感的华侨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了保护自己的瞭望塔。但是,瞭望塔可以保护家人,却不能陪伴家人。

当时华侨的地位很低,赚的钱根本无法支撑侨居异国的华侨亲戚的开销。因此,开平的华侨经常与家人分离,一年见不到两次面。

在分离的岁月里,华侨和家人的联系只能靠一封家信。在开平当地的档案馆里,有数百封关于华侨的家书。因此,海外华人为了与家人团聚,通常会在海外挣钱,然后回国发展。

于是,很多海外华人开始注重瞭望塔的美观,开始建造很多精致的瞭望塔,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别墅。

到了这个时候,瞭望塔不仅用于防御,还是地主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也寄托着海外华人深深的乡愁。有资金盖好楼,就意味着海外华人不用再漂泊,可以和家人团聚。

海外华人开始注重瞭望塔的外观,使民国时期的瞭望塔更加美观,更具艺术性。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可以见证中国本土建筑的奇迹。

在开平的碉楼里,华侨的亲戚给家里人寄信,说“我的小女儿学会说话了”,“你收到我昨天寄的信了吗”,“我父母很关心”。

而这些家书也讲述了开平本地人相依为命的故事。这是一段辛酸的历史,却也创造了中国本土建筑的奇迹。

在这座坚不可摧的塔下,既有当地人对家人的爱,也有金山客深深的乡愁。

表皮

参考资料:

《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县志》与《开平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