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中国的风水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将人埋在吉祥之地的传统。晋代郭璞写《葬经》后,风水从其他五行数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单独的理论,影响越来越广。到了唐代,风水被杨筠松带到了民间,并在民间开花结果。风水传播到民间的过程也是其不断扩展和影响的过程。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如宋代的司马光、朱等都参与过与风水有关的活动。正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参与,使得风水理论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形成了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审美趣味。上至皇家园林,下至山野的文人小居,都是按照它的原则建造的。更难得的是,建造这些园林的工匠,从小就学习了《鲁班经》等风水经典。所以那些文人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工匠之手来呈现。到了明清时期,风水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的思想被各大园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可以说,风水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载体,它不断地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建筑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