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历史巨著是什么?
《史记***130卷,52万余字,由传记、列传、列传、列传五种文体组成。《本纪》是对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政绩的编年记述,是全书的纲;“表”以表格形式列出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系;“书”是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特殊事项的记载;《时嘉》记载了从周朝开始建立的诸侯列传,以及孔子等历代从未停止祭祀的人物;传记记载了各行各业代表人物的事迹,包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员、学者、酷吏、游侠、刺客等。,其中一些记录了中国边缘地区各民族的历史。通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史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作品体裁,简称“传记体”,为历代史家所用,除例数增减或例数名称略有不同外,整体保持不变,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文体之一。
《史记》编年史从黄帝到汉武帝初年,就是作者本人生活的年代。它的空间包括了整个汉朝的疆域,以及当时可以理解的所有周边地区。这本书既是对中国古代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马迁意识中的古往今来人类和世界的历史。在这个极其宏大的结构中,有一种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索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向。比如司马迁自己在《报任安》一书中说,他的目标是“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学习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所以,《史记》不能视为单纯的史书,它在历史、文学、哲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
《史记》的叙事模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作为叙述者,司马迁几乎完全站在了事件之外,只有在《论赞》的最后一部分,他才直接以评论者的身份出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为自由展开叙事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而所谓客观叙事,并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表现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和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比较,实际上反映了叙述者的情感倾向。
为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的活动,《史记》中的许多传记都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组成的。如廉颇、蔺相如的传记有《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孙膑的传记有《田忌赛马》、《杀庞涓》等...这也是《史记》在中国众多史书中具有特殊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同时,司马迁非常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像著名的《鸿门宴》这样的故事,简直就是高潮迭起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表情、动作、对话甚至座位的朝向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具有现实主义的文学表达效果,避免冗长缓慢的叙述,扣人心弦。而且在尖锐的冲突中,更容易展现人物的个性。
《史记》历来以数量庞大、类型丰富、人物塑造个性鲜明而著称。这本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里面有大量的个人传记,其中有项羽、刘邦、张亮、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近百个有血有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全社会,包括中下层人物和非政治人物。皇帝、总督、农民领袖、大臣、将军、皇后、太监、作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演员、医生、男宠和占卜师代表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些人物来自各行各业,从事不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揭竿而起统治世界的起义者;看起来胆小、无能、野心勃勃的英雄;那些不掌权却震撼人心的侠客;那些英勇无敌的将军;血溅五步的刺客;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弱书生;那些有钱的寡妇,敢同情别人私奔的漂亮女人...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史记》充满了浪漫情怀和传奇色彩,就像一部英雄史诗。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此后,“正史”的编纂从未间断,汇成一条文字史的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而且司马迁虽然是宫廷史家,但《史记》是他一个人写的,并没有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据说有些文章还惹怒了武帝。古代史家“直笔”的优秀传统在司马迁身上得到了再现,也正因为如此,正史不仅是文志武功的点缀,更是一代人的“史史”,成为不畏强权的巍峨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迁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