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历史课列宁新经济政策课后练习

背景: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首先,连年战乱严重破坏了苏俄的国民经济,严重缺乏生活必需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其次,经济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食物和原材料,大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因为饥饿而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分散,农村形势更加严峻。广大农民拒绝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度,要求经营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军队。192l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克兰施塔特发生水兵哗变,很快被平息。然而,苏维埃政权的形势仍然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第三,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用物资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度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取消余粮征收制度,实行粮食税。从那时起,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就开始了。

(1)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命脉由国家掌握;(2)列宁和其他* * *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努力失败了;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来越不满,甚至在农民和士兵中发生了骚乱。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军事共产主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时的一种过渡策略。它废除了余粮征收制度,实行了实物税,恢复了货币关系和商品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理顺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关系,试图通过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然而,由于列宁的早逝,新经济政策夭折了。今天,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搞活经济,培育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加速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概念,是几年内要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论述客观地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实践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收制度。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缴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1 3月21日,《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度法》颁布,规定农民缴纳粮食税后,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粮食税收的税额比余粮征收制度少得多,1921-1922年国税税额比上年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大纲,允许农民在苏联的监督下自由使用土地和出租土地以及雇佣工人。

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赁制和特许制的形式改造为国有资本主义企业。1920,11下午颁布了租界法,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界企业或与苏联国家组建股份公司。1921五月。国家把一些小企业还给原来的主人经营。7月,决定将一批中小型工厂和商铺出租给国内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特许和租赁企业是私人经营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方必须接受国家监督和指导,遵守苏联法律法规,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时将企业完好地归还给苏联国家。第三,在流通(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农业:实行粮食税,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所有;农民被允许以有限的方式租赁土地和雇佣工人。(2)工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仍归国家所有,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1.实粮税的数额低于余粮征收制度。春耕前必须公布粮税数额,明确规定纳税期限,让农民心中有数。交了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完全归农民支配,农民可以自由交易。2.把一些小企业送回去私人经营,增加社会产品和物质财富总量。

3.准备实行“特许权制”和“租赁制”。前者是把国家的厂矿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后者是把一些中小企业租给国内资本家生产,国家将获得税收和产品。由于客观原因,这两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都没有得到很大发展。(4)在管理模式上提倡经济核算。

改革开放(由于中国改革涉及面广,为了便于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这里只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实施效果(功能):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了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春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符合工人的经济要求,受到农民和工人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生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解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启示:

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说要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而是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

中国的道路是建立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创新是根本。

从实际出发,坚决运用经济手段处理和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这就是商品经济。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商品、交换、市场不是任何意识形态所独有的,而是一种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一旦被强行扼杀和破坏,最终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称为“退却”,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不仅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而且要退回到由国家调节的商业和货币流通”,“在新的道路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在马克思的理论界“吃螃蟹”。邓小平从经济学的角度直接指出: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要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和长远发展扫清理论障碍。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创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教育我们党员干部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都要面向实践。从而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高潮。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能够继承邓小平理论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理论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出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局面,才能出现不断发展、全面小康的好局面。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收制度的决定,这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更深层次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新的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总的来说,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落后的经济和低下的生产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的伟大实践。它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要超越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