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以前的教育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现在的教育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这句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和制约着其他因素的发展,指导和调节着其他因素的应用。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因素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差异思维、集体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和特征
(一)、不同思维的发展
发散思维称为发散思维,具有敏捷性、广泛性、深刻性、独创性等特点。
1,思维的敏捷度,也就是思维的速度。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对一个问题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即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问题,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要严格限制时间,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后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和提高思维速度。
2,思维的广度,也就是思维的广度。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打开思维,全面观察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比如,在描述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过程后,老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赢得最后的胜利?”学生从美英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
3.思维的深刻,就是思考的深度。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深刻思维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难的名词解释让学生练习。比如关于禁烟运动,教材用了很大篇幅描述其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只能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能力,以及从新的角度或新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放在局中。然后启发学生:如果你以郑和的身份去航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学生联系他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对郑和感兴趣,你一字一句的表达你的看法。
(二),发展集体思维
集体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和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体思维的方法有:
1,纵横归纳法就是梳理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法是指将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历史知识按照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进行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法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将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分类,以找出其联系和区别。
2.点集中法将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点,便于学生在一个大纲中掌握基础知识。这种训练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集体思维。比如秦末的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重税重刑。很多老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学生要注意消化理解,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和要求,逻辑思维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提取事物本质属性,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1.判断题练习对与一个历史概念的形成有关的一个或几个历史事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或熟练程度。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是评判习题的主要题型。
2.推理练习综合分析历史现象,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比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日益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必然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用具体的史料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比如遵义会议为什么是我党历史上的转折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从会前情景、会后决策、会后情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这样,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演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迁移思维的发展
迁移思维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技能、方法的影响。发展迁移思维主要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1,旧知识转移培训
迁移总是基于现有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学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比古今中外、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史实,启发学生联想,进行迁移思维,逐步掌握新知识。比如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可以联系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的历史,让学生回答: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封建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指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欧和中国也是如此。但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西欧的封建制度各有特点:政治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普遍建立了庄园经济,基督教会是大封建主。这样,通过知识的传递,学生将加深对西欧封建制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相邻知识的迁移训练。
历史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关。邻科教过的教材都可以在教学中引渡借用,以丰富教材,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比如讲中国古代史,可以联系到很多成语典故的由来。说起希波战争,可以联系到奥运会的起源。
3、其他知识转移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历史教学相关的知识,比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等。课堂教学时,如果能与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容易加深印象。比如说我们讲解放战争的历史,可以联系到电影《大决战》、《魏昆仑》、《开国大典》等等。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形成后如何启动历史教学的创新?通过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推进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应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两方面努力。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教学观念的创新是历史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做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老师讲的都是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如果教师不重视,往往会把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史实教育。这样教授只给学生讲一些枯燥的史实。导致学生只知道它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前必须非常重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我们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中的三国历史时,首先要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和三足鼎立的形成。但如果忽略了对东汉末年政局的分析,以及对曹操、孙权、刘备的形成及其各自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解释,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东汉末年灭亡、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的中学历史老师有这样一个观念,史实教育就是学习历史的教育,这样很容易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2.把死记硬背变成理解和接受。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历史事件和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记忆这些历史知识。
据调查,很多中学历史老师经常在课后指定一些知识点或重要史实让学生记忆,并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笔者对此举深感忧虑。诚然,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的史实越多,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就越得心应手。但如果只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掌握历史知识,不如通过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解和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做比较、找相似等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以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得了高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无法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知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传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学科教育的基础。但如果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书本而忽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真实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如何搞好教学,使历史教学达到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1,带情教学,师生互动。众所周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渴望从死板严肃的历史课堂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老师不能带着感情教学,教学就是合理的;激活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尊重历史事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篡改史实,也不能歪曲事实。所以老师一定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在教学中尊重史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如果只介绍农民起义的成败,清军入关,清朝实现全国统一,那么学生难免会觉得什么都没学到。通过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锻炼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实际,紧扣时代。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教授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