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汽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德国保时捷的关系

图为大众顶级车辉腾。我喜欢。它建在德国一个漂亮的透明工厂里。

大众监事会主席费迪南德·皮尔西的家族公司是保时捷。他在任期间不断收购大众的股份,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大众,为收购大众做准备。在此期间,他还要求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奥迪前CEO)接替比雷德出任大众汽车新总裁,并以收购曼卡车公司为借口与其发生争执,实际上是为了防止他干涉该计划。这也是大众被保时捷收购的原因。

这是我在买的汽车人杂志上看到的。

德国大众汽车发展史——“大众”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nmtd

在早期的德国汽车制造企业中,有一家戴姆勒汽车公司。这家公司位于奥地利的一家分厂,有一位名叫费迪南德·保时捷的设计师。当时欧洲大陆流行一种观念:汽车是富人的奢侈品,普通人无权购买。保时捷虽然是个汽车设计师,但他是个普通人,所以他没有。

能够拥有自己的汽车。

后来美国人亨利·福特站出来打破了“汽车贵族论”。他设计制造的“T”型汽车进入了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家庭。保时捷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萌了。

设计“大众车”的想法。

1931年,保时捷一家生产小型廉价车的小厂在斯图加特开工。但由于资金不足,原型机迟迟未能面世。就在他极度苦恼的时候,一个转机出现了。1933年,德国法西斯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窃取了德国政权。保时捷对希特勒的反动政治观点不感兴趣。但他牢牢记住了希特勒上台前的一个“承诺”:让德国大众有能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所以保时捷直接去见希特勒,希望得到一定的财政补贴。希特勒本人就是车迷,带着谢思迪的政治目的,给了保时捷大量研发资金,并放宽了对油耗、冷却系统等技术指标的要求,鼓励保时捷尽快推出新的原型车。然而,

a,即“每辆车的销售价格不得超过900马克”。这比保时捷之前预测的1500马克少了40%!

为了这不可思议的900马克,保时捷绞尽了脑汁。当时很多德国汽车厂商在背后嘲笑他是“彻头彻尾的疯子”。但是,他们低估了保时捷的工作热情、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三年后,保时捷一举推出了三款名为“大众”的原型车。但是嘲笑保时捷的人还是不相信这些车能进入市场,要求进行大众疲劳测试来验证他们做到了。

作为设计师,保时捷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知道大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他去美国采购专业设备,招聘技术工人。从美国回来后,他发现德国掀起了购车运动,成千上万的工人想买车。大众汽车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38+0938年保时捷在下萨克森州。

然而保时捷本人却没有他开发的大众汽车那么幸运。他因涉嫌与纳粹的关系而被捕,最后死于狱中。

“甲虫”会飞

二战后,美国汽车巨头虽然对大众不屑一顾,但大众自己却做得津津有味。他们的甲壳虫从下萨克森州的工厂里爬出来,乘着经济重建的风飞遍了全世界。

1948年,海因茨·诺德霍夫成为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他认为公司现有的产品最适合刚刚从战争废墟中走出的德国经济。他对部下说:“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到处都是荒凉。如今,沃尔夫斯堡城已经在这里建成。这座城市是由大众汽车承载的。未来,大众汽车将载着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境界。”

德国经济出人意料的快速发展,为“大众”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环境。诺德霍夫的务实精神和正确领导为“大众”提供了大发展所需的内在条件。

50年代中期,“甲壳虫”陆续推出了许多新车型,还对自出现以来就没有改变过的“甲壳虫”进行了外观改造,在德国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购买潮。

大众扎根中国。

大众更看好未开发的中国市场。1985年,大众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相继生产出桑塔纳、桑塔纳2000等产品。191年,大众在华第二家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奥迪和捷达轿车。1997年,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成立,成为大众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企业。为了建立现代化的营销网络,2000年,大众在中国的第四家合资企业SAIC大众销售公司成立。

1999年9月,奥迪A6在一汽大众顺利下线。2000年2月,帕萨特在上海大众成功下线。2001年8月,宝来在一汽大众下线,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与世界技术同步的中级车。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总量已超过200万辆,占中国汽车生产总量的52%以上。2002年,两家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将达到40万件,比上年增长265,438+0%。目前,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总数已超过200万辆,占中国汽车生产总数的52%以上。50000 . 00000000001

大众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处于落后状态。通过不懈的努力,大众汽车和中国的合作伙伴推动了这个市场的发展。大众总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新产品。无论是过去的桑塔纳、捷达,还是现在的宝来、Polo,这些都引领了中国汽车产品的新潮流。消费者对老车型的忠诚度和对新车型的热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众必须在世界各地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的产品和德国、墨西哥、巴西的产品一模一样。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不仅在当地组装。而是大力提升“本土化”水平。大众一直重视员工的培训。在生产桑塔纳之前,大众安排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德国和巴西的工厂培训。从那以后,中国的员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接受了许多海外和中国的旅行,无论是生产捷达还是帕萨特还是Polo还是宝来。

在谈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营销战略时,雷思能博士表示,我们专注于建立现代化的经销商网络。我们的战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立“3S”经销商,预计到2002年底将建立550家“3S”经销商;进一步推动大众汽车全球统一标准,以展示公司品牌形象,改进经销商销售方式,完善人力资源和设施。成立全资进口公司,向中国提供除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以外的“大众”产品。雷思能博士还表示:“大众将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决策。我们的宗旨是:提供不同层次的最佳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