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特产是什么?介绍当地的风俗和注意事项。

福州特产有橄榄、橘子、桂圆、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牛角梳是中国传统名牌产品。它在巴拿马、芝加哥和加拿大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奖和金盾奖。福州牛角梳以中国南方的水牛角和北方的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良。一把羊角梳由原材料制成,要经过25道工序才能使每把羊角梳光洁如镜。现在,又增加了新品种。用传统漆画技法,在制成的角梳上精心绘制了老虎、豹子、狮子、大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图片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

橄榄:福州著名水果之一,有丁香、汇源、常颖等名优产品。果表面绿色,果肉颜色黄白,口感甜脆。可以加工成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水果等,很受游客欢迎。

福聚:福州著名水果之一,鲜红漂亮,酸甜可口,大部分销往华北市场。茼蒿皮、芯、络都有药用功效,制成的橘饼有化痰止咳、暖胃健脾的功效。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香甜可口,桂圆干是滋补名品,以城郊红核籽、长乐扁盒榛子闻名海内外。

荔枝:福建著名水果之一,自唐代以来一直是贡品。有凉宫红、夏凡枝、吕鸿、陈子等名优产品,可晒干、可酿造、可罐装,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芙蓉李:永泰县最有名,酸甜可口,品质上乘。它可以新鲜食用或加工成瑛子、梅子片、梅子盐和梅子饼。这是该县的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非常精细。工人们用油画、彩画、喷绘、丝印等手段在纸伞上绘上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典雅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以伸缩10000次以上不变形,在水中浸泡24小时不变质,在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下。福州纸伞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畅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中国传统“四大印章”之一。石材分布在福州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如果矿脉走向,可分为高山、岐山、岳阳三系。由于首山矿区开采较早,故古称“天坑、水坑、山坑”,指的是在本矿区的田埂、溪流、洞穴中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挖掘,已经出现了上百个品种。

寿山石在宝石学和彩石学中属于有色石的岩石子类。它的种类和石名非常复杂,大约有100多个品种。按照传统习俗,寿山石一般可分为天坑、水坑、山坑三类。

寿山村周围是涓涓细流。在绕村蜿蜒的寿山溪两岸的水田底部,出产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产于田底,多为黄色,故称天坑石或田黄。石天按颜色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花田。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它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佛跳墙,闽菜之首,原料珍贵,制作精美,汤浓。贻贝鸡汤,制作方法独特,汤色清醇,鲜美可口,被誉为百菜之王。福州名菜,如淡豆豉螺片、荔枝肉、醉鸡、芋头鸭等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原料分类,可分为大米、面粉、淀粉、干果、肉类和海鲜,尤其是大米、豆类和糖类。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端午节的粽子,以及冬天的至日搓是福州人喜欢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饭店的太极芋头糊,安泰大厦、美食园的定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平话和樊氏:闽剧也叫“福州戏”。明代,昆山话、益阳话传入福州,福州话戏曲逐渐兴起。从清朝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称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了传统戏剧《玉子柴》,正式用“闽剧”取代了“闽班”的名称。评话是福州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讲究唱、说、做、说,有“人文活化石”的美誉樊氏,原名“谢欢”,意为和谐、幸福,是福州主要的地方音乐之一。它是由民间舞龙演变而来,曲调悠扬。

福州民俗可分为五大类:节日习俗、婚礼、葬礼和生日习俗、农村习俗、饮食习俗和服饰习俗。主要有花灯、踩高跷、龙灯、舞狮、赛龙舟、爬山等民俗活动。

民间传说在交替中发展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时尚和习俗,基本上反映了福州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福州习俗继承了古越文化的遗产,接受了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宗教,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代,它吸收和融合了海外的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的季节性节日和习俗中,迎春迎新生动地反映了古越遗留下来的痕迹。传统婚丧嫁娶、生日习俗中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婚嫁订婚,民俗中的生日、嬴生日、魁星生日、土地生日、鲁班生日,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娘(妈祖,俗称妈祖)和陆上女神陈景谷(称水岸太后陈夫人,俗称水奈)的崇拜和信仰,显示了道教对福州民俗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视为妇孺守护神的水奈,在民间几乎渗透到了家家户户。

在民俗上信仰观音生日、地藏王生日,充分显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在福州民俗中受信众崇拜,往往与供佛、供道相同。相对来说,伊斯兰教对福州的风俗影响不大。

近代以来,在福州,生活习惯也受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等生动地体现了福州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传下来的”(福州谚语)。我们一方面继承祖先的民间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为下一代创造新的民间文化。此外,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不断出现。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为鸭蛋与“抑乱”谐音,福州人叫它“太平蛋”。遇到婚宴、生日、欢送会、过九(白遇九者),都要吃得平平淡淡。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饭量越来越小,感觉吃不下宴席中的巨蛋。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后换成了鹌鹑蛋和鸽子蛋,既优雅又有新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习俗。而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深意,很快被群众接受。

博莱节侵占传统节日。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节日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潮流。福州有“熬酒节”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在正月二十九做“熬酒粥”,尽快寄回父母,孝敬父母。至今,福州郊县仍保持这一习俗,但市区的“敖九节”已逐渐被“母亲节”所取代。说到这个节日,花店生意特别好。你还可以在餐馆里看到父母的宴会。此外,情人节和圣诞节也在入侵。近日,福州酒店计划于今年7月7日举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道能不能抓住恋人的心。

“多一个人”应该成为正式成员。在传统的宴会上,年龄最大的人应该多坐一会儿。以老民居大厅的八仙宴(桌)为例。左边的是桌子,左边的是里面的,也就是“一个比较长”。只有年资最长、资历最老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但现在“长的那个”转正了。不管是什么样的住宅,不管是方桌还是圆桌,桌子中间对着门的那张最大。坐在最大位置的人为主人,其次是地位最高的人,第三是贵宾中的“头人”;按年龄和辈分,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从左边一张桌子到“中间”一张,年轻人很容易理解,当然也会翻到最后。

返利代替酒包。福州传统宴席上有个“提酒袋”的习俗,就是除了让客人吃饱喝足(福州习俗),宴席承办人还要请你带一大袋酒回去,供父母或妻儿享用,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今天的富日节(福州谚语),酒袋成了党的负担,拿回去没人吃,只好扔掉。为此,人们想出了许多改革方法。第一,用铝桶和暖水瓶代替酒袋,使得经常食客家中的这种酒袋成为一种灾难。但是,酒袋的习俗不能废除。无奈之下,只好用现金返利来代替。现在去婚宴,你发大红包,主人给你小红包,10元,30元。客人们摆脱了旧酒袋的拖累,有了一个可以放进口袋的“酒袋”。为什么不呢?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许多新的民俗正在取代旧的民俗,新旧民俗交替并存,有许多创新的内容。

杜敏文化的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塑造了福州人积极主动、敢打必胜、宽厚忠诚、爱祖爱乡的优秀品质。他们形成了开放包容等具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蕴,孕育了潭柘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首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其古老的人类遗址而闻名。厂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谭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五千多年前的昙石山文化,堪比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海洋文明特征。自1954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国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是指晚清福建船政建立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福建船政,1866成立于福州马尾,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祥地。福建船政局成立40年来,大力开展造船、造军舰、造飞机、办学、吸引人才、送子女出国留学等一系列“富民强兵”活动,促进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南后街两侧由北向南排列的小巷的总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广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钟楼巷、黄翔、安民巷、公巷和鸡皮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明清尤其是清代中期达到顶峰,总面积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余处,广场相连,巷弄相通,墙壁粉刷,布局严谨,房屋精美,工艺巧妙。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巷系活化石”。许多在福州载入史册的名人也来自或与“三坊七巷”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在福州展现了深厚深厚的闽都文化。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刻为载体。寿山石,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为一级雕花彩石。因其色彩鲜艳、润泽如玉、晶莹剔透,被誉为“石中君子”、“国宝”,寿山田黄石被誉为“石中之皇”、“石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