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
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可以看作是第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以一种感性的风格描述了病态的性,赞美了“心灵和功能的狂热”,但也表达了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在文学史上,《恶之花》可以看作是一部介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性作品,它仍然遵循传统的诗歌节奏,依靠修辞。但这是第一首以城市和社会中人性的丑恶为审美对象的诗,表达了现代人在社会丑恶中的焦虑和烦躁。
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诗歌创作原则》中,他提倡反自然、反说教的诗歌观念,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这些都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理论的起源。魏尔伦,兰博,马拉梅。
在波德莱尔之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诗坛著名的保罗·魏尔伦(1844-1896)发扬了象征主义者对诗歌音乐性的重视。魏尔伦在《诗歌的艺术》( 1884)中主张诗歌首先应该是音乐性的,它是流动的、朦胧的、精神的;词语的选择要求模糊性和准确性相结合;色晕,不是色;不要使用格言和插科打诨。总之,诗歌要追求一种无孔不入的氛围。魏尔伦的诗亲切自然,节奏之美在象征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三年后》(1866)、《白月》、《监狱》等。20世纪70年代初,曾与魏尔伦有同性恋关系的天才诗人阿图尔·兰博(1854-1891)将超现实主义带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中。象征主义者努力发现(或破译)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真相,而超现实主义者则进一步要求通过直觉和幻想创造出事物之外的真相。在这个意义上,兰博是一个更激进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诗歌以其华丽的色彩而闻名。1871九月,少年兰博应魏尔伦之邀来到巴黎,并很快因诗《醉舟》一举成名。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艘没有舵和锚的醉舟,无拘无束地随波逐流。诗风复杂华丽,是象征主义诗歌中的杰作。在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元音》中,兰博用五种不同的颜色来象征法语中的五个元音,然后通过具体的描写将形、色、味、视听、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以达到“通感”的境界。此外,散文诗《地狱的一个季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天才之作。虽然兰博和魏尔伦很接近,但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魏尔伦以亲切、自然、和谐的音韵著称,而兰博则以奇特的意象和梦幻的色彩著称。在1912,兰博被认为是新兴超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
斯特凡·马拉梅(1842-1898)被誉为“象征主义的象征”,是象征主义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提出“纯诗”理论,认为诗是从无到有的独立存在,是超越经验的;诗歌是一种魔法,它用符咒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观念的绝对世界。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强调暗示性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给一个东西命名会毁掉诗歌的大部分乐趣...最理想的方式是暗示事情。”马拉梅的理论充满了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他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诗人誉为领袖,但他自己的诗歌并不多。典型的例子有1887出版的诗集《天鹅》和《希律王》,历时20余年。然而,马拉美最著名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后》,写于1876。这首诗后来由音乐家德彪西创作,并广为流传。这首诗是根据希腊神话中牧羊神追求水仙女的故事写成的。1885之后,马拉美在巴黎的公寓里举办每周一次的“星期二沙龙”,这里逐渐成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中心。当时,许多年轻的欧洲诗人到访,象征主义文学正式超越了法国的范围,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文学运动。瓦列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后期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保罗·瓦列里(1871-1945)。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但又将对生与死、变与永恒、动与静的哲学思考融入到诗歌中。她的成名作是《年轻的生命女神》(1917),描写了意识不同性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65438年至0922年,瓦列里出版了诗集《幻想的美》,其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包括《脚步》、《石榴》、《风铃》等。瓦列里一生的巅峰是晚年的海边墓地。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绝对静止和生命变化的对立统一。开篇的一句“这平静的屋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这首诗代表了瓦列里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高于前任马拉美。除了瓦列里,雷米·德·戈蒙(1858-1915)和弗兰西斯·迈耶(1868-1938)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他们的诗都相当有名。前者风格柔美,注重嗅觉的表达;后者以简洁的语言风格著称。
奥地利人赖纳·玛丽亚·里尔克(1875-1926)是德国文学中象征主义的代表。早年曾担任雕塑家罗丹的助手,受到罗丹雕塑风格的启发。他的诗歌风格刻画细腻,代表作《豹》是他的雕塑代表作。里尔克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几个作品集里,比如影像作品集(1906)和新诗集(1908)。65438-0922年,里尔克移居瑞士,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巅峰。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组诗《给奥维尔的十四行诗》和《给杜伊瑙的挽歌》,奠定了里尔克现代诗歌大师的地位。它的风格晦涩难懂,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它包含了许多存在主义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在里尔克的作品中达到了极致。
除了欧洲大陆,象征主义的影响还波及到了英语世界,主要代表是爱尔兰人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和T S .艾略特(1888-1965)。叶芝早期诗歌中的象征主义与古代爱尔兰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事物作为符号。《奥辛历险记》( 1889)是叶芝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用古代英雄奥辛骑着神马的故事来描述人生的不同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叶芝的风格逐渐清晰,并逐渐抛弃了早期的神秘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主题开始与现实紧密结合,语言更加精炼,是现代英语诗歌中的一座高峰。他后期的代表作有《驶向庭院》、《丽塔与天鹅》、《在学童中》等。叶芝是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体系的象征主义诗人。他的理论著作《第二视》(1937)涉及了很多诗人自己的历史观和宇宙观,包含了广泛的意象。
艾略特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代表作《荒原》(1922)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歌之一。《荒原》取材于古代关于圣杯的传说,将没有信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片荒原。在他的诗歌中,艾略特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并使用了多种古今语言。尽管诗人自己给它加了50多条注释,但很少有人能看懂。艾略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四重奏》,它以高度抽象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性与永恒性对立统一的思考。艾略特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荒原》和《四重奏》都体现了拯救人类的最终途径是皈依宗教的观点。1927年,艾略特成为英国公民,转向宗教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