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城市被称为“永恒之都”

重庆。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上的一项重要创举,又称“两都制”,始于西周。

西周的都城是关中的濠井。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的复辟,周武王首先在洛阳建都。此后,大大小小的各个朝代,都在维护周朝的双都城制度,很多朝代或政权都有两个以上的都城。

纵观历代都城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由于都城位于边境地区,不利于统治者对全国的管辖,需要在适中的地方建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洛阳。

2.因为政权崛起于边疆,以边疆为首都,后来强大了,进入了中原。为了控制全国,它把首都迁到内地,然后又把原来的首都改为首都,比如清朝的盛京,元朝的开平府。

3.都城不是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而是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靠近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建都,如隋唐东都洛阳。

4.皇帝或政府因巡逻或逃避战乱而暂时居住的地方,如唐代的南京、成都,清代的承德,民国的重庆。

抗战时期和解放前的重庆,具有“双重首都”的地位,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首都”。

从1937、11,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下简称“政府”)发布《关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关于归还首都(也就是南京)的法令》的八年半时间里,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另外,从1949年9月6日政府定重庆为“首都”之日到10月30日解放军解放重庆之日的九年多时间里,重庆也是中国的首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规模侵华,直抵南京,形势十分危急。1937 117年10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离开南京,三天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承担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发布了将重庆作为中国首都的命令,不仅明确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告了即使南京之后,重庆的首都地位也不会改变。

“首都”其实是“战时首都”

重庆社科院文史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岐近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期间的主要功能是“战时首都”,而非“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有八年多的历史;实质上,政府迁都重庆是把首都的功能从南京转移到重庆。因此,在八年抗战期间,重庆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远东指挥中心,是中国中南局与第二国家(国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什么选择重庆作为首都,她说:“这和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面环山,长江嘉陵江,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天险,日本陆海军从未入侵过重庆。只有通过空袭。后来日军轰炸重庆五年,造成数十万平民伤亡。”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北附近的较场口,你可以看到一座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日军轰炸时人们躲进防空洞的悲惨场景。到现在老一代重庆人提起重庆大轰炸都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仍在要求日本政府赔偿。

谈及重庆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张凤岐说,重庆不仅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远东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驻扎在重庆。1942年,盟军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统率中国、泰国、越南等地的联合部队,美国将军史迪威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史迪威还担任过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一张宋氏姐妹在部队慰问伤员的历史照片印象深刻。当时重庆经历日军轰炸,每天都有军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姐妹——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搁置分歧,携手抗日。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临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进”撑起产业“脊梁”

用张凤岐的话说,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有势,励精图治,齐心协力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一个贡献是为前线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数百家工厂迁至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史无前例、影响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中坚”,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很多大企业的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比如钢铁厂搬迁委员会(现重庆钢铁集团公司)、25厂(现嘉陵厂)、1厂(现建设厂)、24厂(现特钢厂)、21厂(现长安厂)、20厂(现长江厂)等等。

成为战时文化教育中心

张凤岐说,随着当时中国政治中心重庆的形成,重庆的文化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顶级艺术家都聚集在重庆,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的《春归》和杨汉生的《春秋天记》。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在陪都时期,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著名大学迁至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空前繁荣,仅大学数量就达31所。中国顶尖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复旦大学都迁到了重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其信息交给各会员国保管和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1947成立的美国国家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成为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存放处,一直不间断,使重庆图书馆成为除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之外,中国第一个保存联合国资料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