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采访日记
下午,11校友参加了重庆校友座谈会。84岁的兰世杰先生和91的徐天逸先生来了。离开多年的老先生们一见面就非常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重庆校友会会长周老师说,在学校的五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提升自己,工作得心应手,克服各种困难。徐天一先生说,当时武大是一所“社会大学”,师生遍布乐山,师资力量雄厚。学生的学风是诚实的,他们努力学习,努力练习,他们打好基础,认真对待考试。有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当时文庙里有各种学生社团办的墙报,还有“燎原”、“一般文学”、“反研究会”等许多进步组织。校园活动丰富,武汉大学的学生当时就学会了。徐老师深情朗诵了自己的《沁园春》。
7月25日乐山青
迎着清晨的阳光,我们在热情的乐山校友李玉贤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已经想了无数遍的乐山文庙。这里是武大师生顽强乐观,学业艰难的“圣地”。文庙墙壁上的油漆已经剥落,变得陈旧,王兴公大总统府崇圣殿依稀可以透露出当年的宏伟与辉煌。
整个上午,我们研究了孔庙的前前后后。文庙后面萧劳山顶上的茶馆,也是武大学生学习的地方。站在山顶上,我们将乐山市的大部分尽收眼底,这真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
下午我们沿着武大学生的老校路走,来到了龙神祠,原来的第二学生宿舍,一公里长。它就像一个大的四边形。其中一栋楼几乎被乐山“8.19”爆炸案完全摧毁,破旧的院落和陈旧的印记成为武大学生保存最完整的宿舍。只有青瓦焦黑破旧的木梁,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热闹与愤怒。乐山师范学院坐落在大渡河畔,建在工学院旧址上,校门面向大渡河,东临三江汇合处的乐山大佛,西临佛教名山峨眉山。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俯瞰峨眉山的金顶。
师范学院是一所与武大血脉相连的大学,校训是“弘毅自强不息,苦学修行”,校内有珞珈路,甚至还有武大乐山时期保留至今的建筑“卓雨亭”。
在莫若图书馆,我们来到了藏在博物馆里的武大纪念馆。整个纪念馆以红色为主色调,门口悬挂着校友吴秀泉将军题写的“武汉大学乐山纪念馆”的牌匾。下面的屏幕上镶嵌着王兴工校长和周玉生校长的照片,以及当年的校徽和校训。当我们走进纪念馆时,我们惊呆了。有保存完好的老照片,有学生的笔记、论文,还有各种珍贵的资料、图片、实物。最吸引我的是橱窗里的一篇中科院俞大光先生的原创课堂笔记,中英文对照,细致细腻,配有精美的解说图片。是武大严谨学风的绝佳对象,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
7月26日乐山青
今天,我们采访了两位校友,分别是90岁的机械校友陆和87岁的土木校友胡承宽。胡承宽先生的语文老师是“珞珈三杰”之一的才女苏。胡老师回忆起当年上课的情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鲁老太太,她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位女校友。那时候能上大学的女生很少。陆老师和她的同胞妹妹陆祥麟先后投奔武大,成为当时乐山有名的“陆氏二姐”。传说中的两姐妹,当年一定是非常聪明优秀的。
90岁的陆老师,思维敏捷,说话清晰有条不紊,让我很惊讶。武大乐山纪念馆是在卢氏姐妹和其他校友的倡议下建立的。她几乎每天都拄着拐杖在纪念馆里走来走去,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展品。这应该是多么沉重的情感啊!这正如鲁老自己的一句话所解释的:“武大虽然搬走了70年,但在我心里从来没有离开过。”
7月27日乐山青
跑了一整天,终于把乐山武大几乎所有的旧址和外景都拍下来了。
"8?19”空难纪念碑广场是为了纪念8月1939日日军对乐山市区的野蛮轰炸而修建的。纪念碑顶上,“8?19”几个镀金的数字极其醒目。四根石柱分别矗立,刻有飞机等图案。石柱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深色石碑,中间似乎突然炸开了一个洞。纪念碑仍然保持着安静的“震撼”。乐山7000多名遇难者中,有5名武术学生,2名教职工,7名教职工家属。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记住的血债。
武大第五宿舍旧址附近有一座基督教堂。我们采访的校友李云宽说,那时候老师经常用英语授课,她的听力并不好,但课后也没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听力。无奈之下,她想到了教堂,于是经常去教堂听布道来练习听力。当时聪明的武术大学生想尽办法创造各种学习环境。
在去武大公墓“八号宿舍”旧址的路上,我们发现我们把三脚架落在出租车上了。就在大家焦急的时候,出租车出现在我们面前。好心的司机把原件还给了我们,大家连连道谢。随着三脚架的失而复得,我们无形中给乐山人民增加了一份好印象。
下午先后拍了第六宿舍,第四宿舍,理学院,实习工厂,白宫(女生宿舍)旧址。这几天,乐山的几个关键词——“八宝饭”、火吧病、孔庙、“白家”等等,已经深入我们的脑海,把往事一一串起来,形成一幅历史画卷,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