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以史为民。
白居易的诗《新乐府》“死囚四百年再来狱”,说了这么一句话: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年底,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此案。当唐太宗看到30多名死囚时,他非常同情他们。他下了一道圣旨:全部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年秋天在北京处决。然后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国的死囚全部放回去,明年来北京一起问话。
结果,中国所有390名死囚都回家了。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全国各地释放死囚390人,全部按时返回长安,没有任何领导或监管。他们没有一个逃跑或躲藏。最后,唐太宗赦免了所有这些死囚。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里面有太多值得后人解读和回味的东西。这390人知道自己被判了死刑。为什么他们有机会不逃还愿意回来送死?唐太宗为什么把他们都赦免了?只是出于同情?
之所以这样,要从唐太宗的仁政说起。唐太宗爱民如子。他曾说,“人死不能复生,执法必宽而简。”唐太宗规定,杀死死刑犯必须向皇帝报告三次。而且行刑那天,皇帝不能吃酒肉,也不能尽情歌舞。因为酒可以乱,音乐可以让人沉溺于情绪,无法理性思考。目的是让皇帝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冷静思考,以免误杀无辜。而且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真正实现了太子犯法与庶人同罪。再加上唐太宗以农业为基础,减免赋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相当好。贞观初年,全国死囚不足百人。
面对如此仁慈的皇帝,如此公正的司法,可以说这些死刑犯没有怨言,只有遗憾,得到了唐太宗的怜悯,自然心存感激。唐太宗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君主。俗话说“民以官为师”,“死囚之行”,正是太宗德行行善的巨大力量的体现。
唐太宗的大赦不仅仅是出于怜悯。古人认为,做人的根本是“诚”。这些死囚能信守承诺,懂得感恩,说明他们还是有做人的底线的,所以太宗给了他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有这样懂得以德治国的贵族君主,才有清官和讲究规矩的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初唐会有一个政治清明、道路未接、户户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