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起源

《茶馆》是现代作家老舍在1956写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57年7月初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第一期。6月1958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剧分三个时代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一个叫鱼台的茶馆,揭示了中国近半个世纪黑暗、腐败、离奇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里的所有人。

剧本中有近50个角色,除了茶馆老板,还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太监、信洋教的教士、贫苦农民、间谍、打手、警察、流氓、算命先生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以声识人”,“三言两语勾划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作品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苦心经营,却无法阻止衰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社会走向。他的戏剧在国内外多次上演,赢得了高度的赞扬。它们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之作。[1]

2065438+2009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院上演话剧《茶馆》。[2]

作品名称

茶馆

创建年份

1956

作品来源

老舍全集

文学体裁

现代戏剧

作者

老舍

快的

航行

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戏剧表演

作品欣赏

作品的影响力

作品的影响力

作品评价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茶馆》分为三幕,以老北京大茶馆鱼台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到抗战胜利这50年间,北京的社会面貌和各阶层不同人士的生活变迁。每一幕都写的是一个时代,北京各行各业的人进出这个大茶馆。全剧展现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生动地说明了旧中国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早晨,裕泰茶馆开张了,店主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手们遛鸟走累了,就走进茶馆歇歇脚,喝喝茶。有两个喝茶的人在唱京剧,而其他人则围着桌子看着缸里的蟋蟀。茶馆里到处都是“不谈国事”的纸条。但往往四爷坚持要谈国事。他讨厌外国人,讨厌吃外国饭说外国话的人,讨厌像尔德兹这样在营地工作的人。因说“大清就要完了”,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位特务逮捕入狱。奸诈的看相唐铁嘴来讨碗茶,媒人刘麻子也来把十五岁的女儿康卖给七十多岁的太监庞为妻。主张实业救国的秦进来说要办工厂,要改革。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期间。此时,裕泰茶馆逐渐衰落,茶馆老板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施改良,但仍难以维持。主要队员:王利发、常、、刘麻子、唐铁嘴、宋、宋恩子、吴祥子、、康等。《茶馆》展现了一幅混乱没落的社会图景:昌大师出狱;康和他的母亲顺子逃出了皇宫;老鸨刘麻子,稀里糊涂被斩了;两个逃兵想娶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善。“改良”后,还没开张就倒霉了,奸细、巡警、兵痞纷纷前来勒索钱财。宋恩子和吴祥子一下子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士兵在北京横行霸道。此时的鱼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不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更大。康的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被刘麻子介绍做服务员的小丁宝也进了茶馆和老掌柜说话。麻子小刘亮出了他诱拐妇女到唐笑铁嘴的邪恶计划。国民党党部雇来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抓人,奶奶则过来恐吓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安排满汉全席的名厨被迫去监狱蒸窝窝头,说书名厨一次挣不到三饼拌面。常四爷的日子更不好过,秦的工厂被抢,王利发的茶馆被占。这时,四爷和秦相继来到茶馆,与阔别多年的老掌柜促膝谈心。他们互相诉说自己的不幸,含泪为自己撒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而街上的阳光渐渐亮了起来。[3] [4]

一共三个。

茶馆的各种版本

创作背景

65438年至0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作家老舍完成了一部作品《一个代表》,赞扬人民普选符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的通过。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普选。第一个场景是清末民初的一个大茶馆。后来作者老舍写了《秦三兄弟》,写的是历代的变法,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和曹禺、焦菊隐、夏纯等艺术家讨论过这件作品。他们一致认为茶馆里的第一场戏非常生动精彩,但后面的几场戏就弱了。他们建议以第一场为蓝本发展成剧本,然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5] [6]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回答关于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解释了《茶馆》是如何写成的:“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交汇处,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人物。大茶馆就是小社会。这出戏虽然只有三幕,却写了50年。在这些变化中,政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但我对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并不熟悉,无法正面描述他们的升与退。我也不太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经常去茶馆的小人物。那么,如果我把他们聚集在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化,难道我不会侧着身子透露一些政治新闻吗?就这样,我决定写《茶馆》。”[7]

人物介绍

王利发

王利发是鱼台茶馆的掌柜,也是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鱼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多说好话,多鞠躬。他胆小、自私、聪明、能干、善于交际,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王利发虽然善于社交,善于管理,善于不断改进,却无法抵抗各种反动势力的压迫。他对此也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很含蓄。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与世界打交道的小商人,却依然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普通大众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8]

昌大师

常爷爷在清朝是旗手,吃的是皇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他因说“大清要完了”而被捕,坐了一年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后来以卖菜为生。他诚实、善良、积极进取,富有正义感。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对抓到他的奸细依然态度强硬,但对忧心忡忡的王利发却给予了及时的帮助。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穷得走投无路,大喊:“我爱我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这个形象代表了不愿意被奴役的中国人民,反映了旧中国人民的反抗。[8]

宋大师

宋先生也是旗手,心地善良,但胆小、懒惰、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天喝茶打鸟。清朝以后,“硬核作物”消失了,他却还在过去的生活上徘徊,不肯养活自己。他宁愿饿死自己,也不愿让鸟儿饿死。一提到鸟,他就精力旺盛,最后饿死了。这是一个旗手没有谋生能力的典型例子,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