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明可以追溯到哪一年?

仅供参考

徐福,龙口人,秦代炼丹家,伟大的航海家,两千多年前游历日本,为两国历史文化交流留下了千古佳话。该岛位于龙口市西北部,是其东渡日本的起点。

在龙口市,一直有着日本古代天皇的“少年梦”。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著名炼丹家徐福以求海成仙为名,带领数千名少男少女渡海来到日本,开创了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成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先驱。

该岛位于龙口市西北部,是其东渡日本的起点。祖籍烟台龙口的徐福,长期以来被中日两国人民尊为中日交流的先驱...

求医:开辟中日第一条空中航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天下分为36郡。黄县位于龙口市石梁镇黄城集村东部,属祁县。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游山东。泰山封禅仪式结束后,他带领大臣们沿着渤海南岸,前往齐国古都临淄的黄县(今山东龙口)。徐福在黄县期间,被秦始皇召见,奉命陪秦始皇到莱山祭拜月神。不久,秦始皇一行离开黄县,到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今山东荣成)。返程途中,秦始皇等人登上芝罘岛(今山东省芝罘区);然后南下琅琊山,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又从外地迁来三万人在这里居住,12年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同时,秦始皇还命人修建琅琊台,立石雕,歌颂,表示满足了他的愿望。

此时,为了迎合秦始皇永远当皇帝的梦想,徐福写渤海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的宫殿里住着许多神仙,还有一种神奇的药,人们可以吃了它长生不老。他愿意去得到它,并把它交给皇帝。秦始皇希望有一天他能服用这种长生不老药,永远统治中国,所以他欣然同意了。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东游时,正赶上徐福,没有回海。九年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派徐福带着少男少女和工匠、武士、射手五百多人,装上粮食种子、粮食、器皿和淡水,下海到仙山求药。崔馥的船队沿庙岛群岛航行至辽东半岛以南,然后向东至朝鲜半岛西海岸,继续向南至济州岛。在济州岛休息后,它穿过对面的马海峡到达北九州。徐福船队走的路线不仅安全可靠,还能保证沿途淡水的供应。这是7世纪前中国和日本之间唯一的航线。

躲避灾难:生活在日本北九州。

徐福东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广泽平原”(即日本九州)。长生不老药没有找到。为了避免被杀,他决定留在这里,再也不回来。

徐福东率领的大批少男少女、技术工人和弓箭手主要来自山东半岛。他们把秦朝山东半岛的先进文化和工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主要包括植桑养蚕、手工编织、采药制药、航海、捕鲸等技术,解决了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使石器时代的日本列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了以使用金属工具和种植水稻为特征的弥生文化时期。

他们到达日本后,随行的农业水利技术人员教日本人使用铁制农具开垦土地,选种耕种,浇水施肥,除草松土,帮助他们修建水利工程,抗旱排水,灌溉农田,种植水稻。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日本原始人长期以来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有剩余粮食。日本人开始从渔猎经济走向农耕经济,从高山森林走向平原地区,从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

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过剩加速了日本原始社会的解体。随行的百工积极传授纺织、冶铁、木材加工的知识,使日本的手工业迅速兴起并发展起来。纺织、冶铁、木材加工等行业的职业工人相继出现。这些工匠把自己的货物带到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商品经济最终导致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日本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时至今日,徐福仍然深受日本人民的尊敬。日本尊徐福为“农神”、“药神”。和歌山、佐贺、广岛、爱知、秋田、富士山都有徐福活动的痕迹。佐贺、信宫等神社都将徐福奉为神灵,每年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垂福精神,中日两国成立了全国垂福会,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慈溪、信宫、佐贺、大阪、富士吉田、鹿儿岛、东京等地也成立了垂福会。

定居:风俗习惯的交流。

徐福等人在与当地居民共同劳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原有的风俗习惯带给了日本居民,他们逐渐形成了相似的爱好和习俗。

龙口徐福研究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齐国当时是有名的茶乡,有喝茶的习惯。徐福把这种文化带到了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日本“茶道”。是徐福带来了深受中日两国人民喜爱的兰花。先秦前后,中国人都有坐、站或跪,用矮脚桌吃饭的习惯。徐福把这些习惯带到日本后,日本人代代相传。“古代日本的人名地名和现在烟台的地名差不多。有的甚至同名同音,如富山又名蓬莱山,大黑岛又名蓬莱岛。”

作为一个方士,徐福东穿越日本后,显示了他作为方士的作用。久而久之,受其影响的日本民众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相信山川海神都有,自然和祖先都成了日本人民信仰的神。在中国古代,方士的异端和意识形态在东汉末年统一为道教。然而在日本,它逐渐成为神道。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徐福东渡海对日本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徐福东东渡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一直为人们所敬仰。日本人民把向祖先传播中华文明的徐福奉为“神”,称他为“弥生文化的旗手”。从14世纪开始,日本文献开始记载徐福东渡的行踪。许多日本人认为徐福来到了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文明。1339年出版的日本古籍《神宗皇帝正史》孝陵皇帝曾写道:“四十五年,秦始皇即位。始皇帝是个好神仙,在日本求长生药,日本想得到那个国家的五帝三王的遗书,始皇帝就送来了。”从此,徐福逐渐成为一个传奇。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为农、药、桑蚕茧之神,受到崇拜。今天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徐福的遗骨,其中更早的遗骨出现在熊野。在日本佐贺市以北的锦里山,有一座金立神社,里面供奉的主要是徐福。在佐贺县和福冈县交界处的朱富镇,有“垂福登陆地”和“垂福洗涤地”等遗迹。日本爱知县也有一些徐福的旧迹,其中名古屋市有个热田神社,也叫小蓬莱。日本青森县北崎县有小崎神社,徐福是其中的祖先。

据了解,徐福东的横渡开启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篇章。徐福下西洋比唐代鉴真下西洋早900多年,比郑和下西洋早1600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1700年。虽然这一宏伟壮举的航程并不长,但在远至秦朝的古代,徐福东的横渡无论从时间、规模、目的和方法,还是航海、探险、勇气和精神,都是哥伦布无法比拟的。徐福东下西洋,把中华民族认识和控制海洋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十几个世纪,为世界文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徐福东的穿越虽然名为求仙,但实际上是一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次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飞跃的尝试。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为两国人民世代称道。我们缅怀徐福,弘扬徐福文化,既是追溯中日传统友谊的渊源,也是对中日关系发展的美好祝愿。我们相信,在徐福精神的指引下,两国关系的发展能够继往开来,扬帆破浪,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