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茶树的?
茶树的起源一直有争议。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发现,逐渐认识到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在内的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由于地质变化和人工栽培,茶树开始遍布全国,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1)产地和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它一定是3000多年前写的。历史学家无法证明的问题最终被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根据植物分类学的方法追根溯源。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他们认为茶树的起源已经有6000万到7000万年的历史了。
茶起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所认可。1824年后才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有外国学者反对中国是茶树起源,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争议。这些异议者都是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事实上,我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提到了尔雅野生茶树的存在,而今天的资料显示,在全国65438个省、自治区的198个地方发现了18株野生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约为1700年,云南省树干直径超过一米的有10多株。在一些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高达数千亩。所以从古至今,中国发现的野生茶树是世界上最早的,树大、数量多、分布广、性状各异。此外,通过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和从中国引进的茶树都属于中国茶树的变种。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是茶树的起源。
近几十年来,茶学与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对茶树的起源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是茶树的起源。简言之,主要论点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山茶属植物有100多种,云贵高原有60多种,其中茶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属的起源中心都集中在某个地区,说明这个地区是这个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西南地区山茶科和山茶属植物的高度集中,说明西南地区是山茶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是茶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化的角度来看
中国西南地区有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里山峦起伏,山谷纵横交错,地形多变。在低纬度和海拔差异很大的情况下,气候差异很大,以至于原本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不同气候中慢慢分离,导致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热带、亚热带大叶、中叶茶树,以及温带中叶、小叶茶树。植物学家认为,一个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它的起源中心。中国西南三省是中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3.根据茶树的进化类型。
在其系统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茶树总是趋向于进化。所以,凡是原始茶树集中的地区,都应该是茶树的起源地。西南三省及其邻近地区的野生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和生化特征,这也证明了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二)茶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中国在茶产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和利用这种植物,并发展成为中国、东方乃至全世界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产业,最早兴盛于巴蜀,向东南传播,遍布全国。唐代传至日本、朝鲜,16世纪后传入西方。因此,茶的传播历史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路线。
1.茶在中国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好木材”,所以中国的茶产业最早是在南方孕育、生产和发展起来的。
(1)巴蜀是中国(先秦两汉)茶产业的摇篮。
顾曾指出“饮茶始于秦人取蜀之后”,即中国的饮茶是在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流传的,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早都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据文字记载和考证,巴蜀茶叶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将茶叶作为贡品之一。
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称帝时的王宝《童约》才有记载,其中有两句话:“煮尽茶”和“五羊买茶”。前者反映的是成都周边地区。西汉时期,不仅饮茶成为常态,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舞阳”这样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期,成都不仅成为中国茶叶的消费中心,而且根据后来的文献记载,很可能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地。不仅在先秦、秦汉乃至西晋以前,巴蜀还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随着巴蜀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茶产业得到加强。特别是茶叶的加工和种植,最先传到了东南地区。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建立的一个县,以产茶闻名。茶陵靠近赣粤边界,表明西汉时期的茶叶生产已经扩散到湘粤赣周边地区。
三国西晋时期,随着荆楚茶业的发展和茶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传播,并且由于地理条件的有利,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茶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逐渐取代巴蜀,变得明显重要。
三国时期,孙吴拥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的一部分,以及广东、福建、浙江全部土地的东南半部。这一地区也是当时中国茶产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地区。此时南方种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饮茶也传到了北方的高门豪族。
西晋长江中游茶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从西晋《荆州图记》中得到证明。上面写着“武陵七县茶第一”,说明韩晶地区的茶产业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巴蜀是全国唯一冠军的优势似乎已经消失了。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东晋南朝)茶产业的发展
西晋南渡后,北方豪门渡江定居国外,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风气盛行,南方尤其是江东地区的饮茶和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茶业向东南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东南部,从浙江西部到温州、宁波沿海地区都种植了茶叶。不仅如此,《鲁同君》记载“昔阳、武昌、金陵皆产好茶”,金陵为常州,其茶为宜兴。说明长江下游宜兴的茶产业在东晋南朝时期就已成名。
三国两晋以后,茶产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唐朝)。
如前所述,六朝以前,南方的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北方的饮茶者并不多。中唐以后,如《厨师手册》所记载,“今关西、山东、吕燕村皆食之,数日不食,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如命,所以南方的茶叶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叶的生产特别发达。
中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产量大增,制茶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是,湖州紫笋、常州洋县茶成为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正式转移到长江中下游。
江南的茶叶生产如火如荼。当时据史书记载,安徽祁门一带,方圆一千里之内,到处种着茶叶,山中无土。目前赣东北、浙西、皖南的茶产业在唐代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位于江南,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国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据唐代《茶经》等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产茶区遍布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现代产茶区相同的境地。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转移(宋代)
从五代到宋初年,全国气候由暖转冷,使得中国南方的茶产业比北方发展得更快,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成为宋代茶产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由古竹紫笋向福建建安茶的转变,唐代尚未形成气候的闽南、岭南地区茶产业明显活跃发展。
宋代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由于江南早春气温下降,茶树发芽推迟,无法保证茶叶在清明前送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言,“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建安茶作为贡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制作团茶、饼茶的主要技术中心,促进了闽南、岭南茶区的兴起和发展。
因此,到了宋代,茶已经遍布全国。宋代的茶区与现代茶区基本一致。明清以后,只是制茶方法的演变和各种茶的兴衰。
2.茶叶在国外的传播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茶、茶树、饮茶习俗和制茶技术传播到了全世界。先是传入日本和朝鲜,然后从南方经海路传到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16世纪传到欧洲各国再传到美洲大陆,再从北方传到波斯和俄罗斯。
唐朝中期,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为清楚。他从天台山的国会寺回来的时候,带了茶籽,种在日本的河边。这是中国茶树品种传播的最早记录。后来,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在景山寺学习了景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道。
印度是黑碎茶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其茶种起源于中国。印度虽然有野生茶树,但印度人不知道怎么种,也不知道怎么喝茶。只是在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开始从中国进口茶籽,在印度种植茶叶。如今,阿萨姆邦是最著名的红茶产地。即1835年从中国引进茶籽种植茶叶。中国专家前往指导种茶和制茶的方法,包括小规模红茶的生产技术。茶叶切割器发明后,黑碎茶开始出现,成为全球性的散装饮料。
西方语言中的“茶”字,多来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的“茶”的读音,以及广东方言。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来自世界各地的茶,这些都与中国的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