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讲究「柔性结构」,蕴含了哪些抗震智慧?

在古代,人们注重灵活。毕竟古代人没有钢筋混凝土这么先进的技术和新材料。他们只有像木头这样的工具,但他们仍然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建造了优秀的建筑。古代建筑真的很聪明。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钉子的建筑是如何建成的。正是凭借这种建筑智慧,古人创造了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

灵活果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就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产物,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防震方法堪称“建筑太极传”。

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地震的记录,而且古代战争非常频繁,所以建筑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损失和伤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得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经验。

与西方的砖石结构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在抵抗地震冲击时采用了这种思维。通过各种巧妙的措施,它的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把强大的自然破坏力降到最低。中国的许多古建筑都成功地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

比如中国古建筑抗震的另一个重兵——斗拱,在地震时起到了像汽车减震器一样的变形耗能作用。历史上很多带高跷的建筑都可以抵抗强震,各种水平构件连接的高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性板”,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将地震力传递给具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