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知识重点总结
1.启蒙思想
(1)时间:18世纪;
(2)国家:法国;
(3)主要启蒙思想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伏尔泰(领袖):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原则(最早应用于美国宪法1787)是自然人权理论。
卢梭:主权在民。
(4)影响: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和“自由”、“平等”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它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5)启蒙运动对法国的影响: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锻造了思想武器(理解: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说明启蒙运动攻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2.科学革命
(1)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主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A.牛顿:(巨人中的巨人)天文学,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创造微积分;对力学的理解,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而瓦特用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前者指牛顿的力学定律,后者指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
b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者生存。”
C.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3.世界文化杰作
(1)音乐家:贝多芬,德国。他的代表作:《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思想和艺术的成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歌颂了资产阶级,支持了资产阶级革命(曲目中的主人公一开始就是拿破仑)。
②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宁》。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19世纪末至29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画家:荷兰梵高,印象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向日葵》。
备注:
独立战争——独立是成为大国的因素之一;
内战——维护国家统一
65438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086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和平合理地利用它。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初三历史知识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如果没有战争,俄罗斯可能会在没有反对资本家的革命的情况下生存几乎甚至几十年。”——列宁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战争导致革命,革命加速战争的结束。
1,二月革命
①时间:1965438+2007年3月;
②最大的功绩: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结果:出现了由工程师代表苏联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的情况。
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掌握着实权。
④自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又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利学院
(2)爆发时间:1917 11.6城市:彼得格勒。
(3)胜利:165438+10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晚上9点,阿佛洛狄忒号向冬宫开火。
(4)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5)自然: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1)合并措施
(1)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2)经济上:国有化银行、铁路和大型工业企业。
颁布土地法,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外交: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满足俄罗斯人民的和平愿望)。
④迁都:1918 3
(2)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其主席。
⑤军事上,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革命叛乱。苏军:苏联红军。
(3)战果:从1917到1920,内战胜利三年。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罗斯的诞生。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初三历史知识总结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背景:
内战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探索:
①内容:农业税取代余粮征收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自由贸易等。
☆ ②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国民经济将恢复到战前水平1913。
3.启蒙: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
1.苏联工业化:从1928年到1933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大大加强。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经济表现为计划经济;政治的特点是个人权力独断专行)
3.斯大林模式评价。
(1)积极作用:苏联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为苏联日后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苏联的某个历史阶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存在严重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启示:均衡发展)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导致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启示:注重产品质量)
(3)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启示:维护农民利益)
(4)经济发展粗放,效率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因此,从长远来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启示: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启蒙
1,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