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镇的历史演变
惜春古镇位于南京市高淳区西部,东、南濒临固城湖,是高淳区人民政府驻地。定居点呈倒梯形,北宽南宽。古名来徽州,宋代称高淳镇,相传因当地民风淳朴,地势较高而得名。高淳县设立前,属溧水县。明朝弘治四年(1491),高淳县脱离溧水县,高淳镇为县治,以镇命名。为了避免县镇名称的混乱,惜春镇后来被称为“惜春镇,因为它位于惜春河北岸的高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曾名滨溪镇。民国时期,从65438年到0934年,惜春镇分为惜春、淳化、淳安三镇。1945年,日伪军改春洞、惜春镇。1946年,民国县政府将春洞和惜春合并为一镇,仍称惜春镇。
历史上,该镇店铺云集,街道纵横交错,熙熙攘攘,建镇以来一直是县城。惜春镇工商业发达,手工业发达。是连接苏南和皖南的经济走廊。早在唐代就有了商业萌芽,唐诗中有“贾柯自天而归,云间扬帆”的描写。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兴起,成为安徽粮食、茶叶、烟叶、纸张、竹木、桐油、江苏色布、绸缎、日用品等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八大行”。惜春镇的老城区被建成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突出了古镇的风貌。名胜古迹包括南京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薛城遗址、吴栋时期的宝圣寺塔和明代的金湖桥。明清时期形成的惜春老街(中山路)店铺鳞次栉比,融合了苏南香山派、皖南徽派的风格,被誉为“金陵第一古街”。沿街还有庙、高淳民俗博物馆、古井、吴祠堂(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等景点,展示了古朴的古建筑艺术及其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当地的民间歌舞艺术远近闻名。
文物古迹
惜春镇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风格独特。早在商代,高淳人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劳作,留下了各种不同时代风格的古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好。他们有武赤武二年(239)修建的宝生寺塔,是孙权为其母延寿而建。塔型四面八方七层。明清时期修建的古镇一条街,融合了苏南香山派和皖南徽派的风格。只有在广东省,它曾被用作电影《黄桥之战》、《将军的选择》、《固城湖之恋》和电视剧《范进忠剧》的外景拍摄基地。金湖桥,建于隆庆明六年(1572),为七孔石拱桥,创造了关西夜泊的景观。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吴佳祠堂;薛城遗址是南京已知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惜春镇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绚丽的湖光山色广为人称道,陈毅率部东征,赋诗《东征初抵高淳》。宋明时期理学受到广泛推崇,理学的禅宗、堂中欢乐颂、荆的诗以及镇中名士的巢园诗都极具研究价值。当地民间歌舞艺术闻名遐迩,《采菱舞》《花扇舞》被前线歌舞团推荐,并双双获得维也纳“世界青年与学生节”演出银奖,享有“歌舞之乡”的美誉。